文摘大全
《帝国的遗产》是一本由张伟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 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一): 读后感
帝国的遗产_《帝国的遗产》读后感精选10篇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精选10篇

  《帝国的遗产》是一本由张伟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一):犀利之中不乏柔情

  说句实话,为什么我会读这本书呢?自己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以前,我阅读最多的西方国家的书籍主要有美国,法国,德国以及英国等经典书籍。

  读张伟劼的 《帝国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先后经历了三种心情:惊喜、惭愧、欣慰。在国内很少能读到以这种方式解读西班牙语文化的书籍。它介绍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学文化,其意不在系统、客观的阐述,而是用夹杂调侃的方式表述自己鲜明的个人观点,这让我惊喜;作者不喜欢“撰写为了让人看不懂的学术文章”,而喜欢写“为了让人能看懂的、如本书中的文章那样的文章”,这让我惭愧; 他不应和主流的一味赞颂式的评论语调,对西语国家的社会现状和文学文化进行批判解读,这让我佩服和欣慰———我们西语界年轻一代中需要这样大胆的、有思想的学者。

  他说“一门语言及其所维系的文化是内容丰富的”,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特诺奇蒂特兰断想》 里包含的七篇文章是他在墨西哥访学期间所写,谈墨西哥社会千疮百孔的现状(毒品战争、涌向美墨边境的大批移民等等),也论墨西哥的过去及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从世界尽头出发》 包含了他的八篇西语文学文化书评;《他们·传奇》 里每篇文章谈论一位西语作家,包括洛尔卡、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等诸多大家。

  他的文字中有很多的调侃。他用这样的笔调描述那场轰动世界文坛的“拉美文学爆炸”:“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马(马尔克斯)和小萨(略萨)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都在‘北漂’:一个在北美,一个在欧洲。经由传奇的西班牙文学经纪人卡门·巴尔塞斯的精心策划,他们这批年轻作者共同缔造了拉美‘文学爆炸’的奇迹。……而这批贫困的青年作家也感到惊喜不断: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写故事,不仅有人帮他们出书,还有钱拿。”

  他的文字更是他思想的体现。在谈到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时,他写道:“在文学史教科书上,这部作品被贴上 ‘心理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之类的标签。我一直觉得,当作家和作品被类型化后,其分量和价值也随之降低了……”他写西班牙诗人洛尔卡,表面上看是罗列了他的情史,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他对诗人的深切缅怀。

  他的文字不乏柔情:“墨西哥南方的一些原住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美丽的风俗:每有婴儿降生,脐带给剪下后,要埋到家门口一棵大树下的泥土里,这样待到他/她长大成人后,就不会惶惶然四处找寻不知方向了,因为他/她的根已经埋在了家乡的土里,他/她不致漂泊无所终。”在柔情文字的背后,是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因此,这样的文字在他的书中比比皆是:“在这个星球的很多地方,都有这些沉没的声音。这些声音会汇聚成一股洪流,逼迫历史改变走向吗?或者,让我们的假想更谦和一点: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所有人的想法、所有人的思绪、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吗?”

  他是一位正直的学者,也是个优秀的批评家。他揭露墨西哥社会的种种弊端,用自己所见事实和所读到的文字来证实。言辞之犀利,不可谓不大胆。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组织“纪念卡洛斯·富恩特斯专题讲座”,我和他同台发言。在讲座中,我循着国内主流评论的思路对墨西哥这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推崇备至,而他则大谈富恩特斯作品中暴露的墨西哥社会的弊端。我暗暗钦佩我这位师弟的大胆和有思想,为自己缺乏批判精神感到惭愧,虽然我不知道当时与我们同坐在主席台上的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是怎样的感受。

  和张伟劼一样,我对自己的专业,对西班牙、拉美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能有机会读到这些在嬉笑怒骂间“审慎用心”解读西班牙语文化的文字,我感到很幸福。我想,凭他对西语的热情,更凭西语文化之浩瀚,这些文章远远没能包括他对这个领域的所有思考。

  该评论写于2013.9.10投稿于才子城文学评论区(http://www.caizicheng.com/article/list4930.html)。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二):百年孤独之后:读《帝国的遗产》

  从不为人知的“世界尽头”,到西班牙帝国的殖民领土,最后以独立的姿态引起世界的注目,拉丁美洲,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独行侠,在血腥弥漫与帝国辉煌交错的历史场景中,步履蹒跚地走过了百年孤独。孤独,曾使拉丁美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同时也造就了这片看似荒芜贫瘠的土地上璀璨多彩的文化奇观。百年孤独之后,我们看到,烜赫一时的西班牙帝国在拉丁美洲留下的一笔宏富的文化遗产,与印第安土著文明一道,构筑了今天拉丁美洲奇僻诡谲而令人神往的人文图景。

  《帝国的遗产》一书中,具有丰厚的西语文化积淀的作者张伟劼,从亲身体验出发,以随笔的形式,分文化评论、书评、作家评论三个板块向我们展示了以拉丁美洲为主体的西语文化圈的历史传统、政治社会与文化景观。目之所及,视通万里,情之所至,思接千载,文笔轻松通俗、平易近人,又不失思想的厚度。在跨文化视域的书写里,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西语文化圈的异彩纷呈让我们心驰神往,从心底燃起一种打破对世界尽头的帝国遗产的陌生感、一探寂静冰冷的文化符号背后的真实世界的冲动。

  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是贯穿着全书的主线。印第安土著的文化传统虽曾经历近乎灭绝的灾难,然而,它早已化为一股潜流,涌动在每一个子民的血脉中,只要这个民族一息尚存,它便有延续的土壤。墨西哥街头弥漫的血腥气息让人想起似乎未曾远去的嗜血的战神威奇洛波奇特;“授命作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勇于挑战不公正的社会秩序,与万千子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身上闪耀着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之光;而美国贫民窟里衣衫褴褛的拉美人民身上也折射着一个不幸的民族所遭受的历史创伤,至今未愈,“没有人逼他们偷渡,没有人逼他们下矿井,而他们唯一的渴求就是生存,就是离开贫瘠的故乡找份活干,养活自己和家人。”读着这略带沉重的叙述,我们纵然没有亲身的体验,也不难知会拉美底层人民的辛酸与苦楚,没有人把他们逼到社会的底层,只是他们恰好不幸地掉进了历史的伤痕里,于是不得不拿出祖辈面对炮声血影笼罩的阴暗年代般的刚毅,忍辱负重,勇于反抗。这个民族也是幸运的,有运思深邃的哲人、诗人去思考、记载、展望这个它的过去和现在的屈辱与抗争、未来的光明与美好,我一直对拉美文学抱以敬意,因为它具有开放而坦诚的内核,不仅坦然地承认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直面民族的伤痕,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不断探索、求变。这种对历史、对民族的真诚植根于拉美人的血脉之中,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凡此种种,无论悲喜,皆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回眸百年孤独,拉丁美洲作为西语文化圈的主体,为西班牙帝国辉煌的实现付出了太多太惨痛的代价,它有它的隐痛,它也有它的辉煌。

  “遭受百年孤独的民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拉美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此为《百年孤独》作结,是的,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坐拥丰厚的帝国遗产,带着帝国辉煌的荣光,怀着先民坚毅不屈的反抗精神,有理由在站在历史的肩上展望更美好的明天。他们和我们一样,将会铭记百年孤独,然后挥一挥手,与孤独作别,奔赴以团结、统一为价值依归的未来,从世界尽头出发。

  从《帝国的遗产》一书中,我们不难读到作者对拉美及整个西语文化圈共同的美好明天的由衷祝福和期盼,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必须面对的问题:拉美人民如何确立对于本国的文化身份认同?如何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同时打开视野和襟怀,与讲着相同语言的兄弟国族联合起来共谋发展?事实上,拉美的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关注这样的问题,比如富恩斯特,他的创作“一面是作家对伟大祖国的过去和未来的美好想象和憧憬,一面是令人扼腕叹息的社会现实,反差巨大,而巴洛克则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拉美文坛骄子无不对国族的命运抱以最热忱的关注。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趋势和多元化的格局之下,这些问题被摆在了越发引人注目的位置。让不同的文化在互异中共存,在同一个平台中展开对话,在保留现代性中的积极成分的同时,承认差异,共同发展,这大概是这个纷争不止的世界终将寻找到的一种合理的发展方式,去治愈困扰着拉美人民的孤独症。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三):墨西哥遗产

  本书的作者,张伟劼老师虽然年轻,但是有着强劲的笔力,写事,写人,写历史都入木三分。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视觉上的,听说的带有平民色彩的,阅读到的所有的画面,通过笔者自己内心丰富的正义感,体察生活的世界观以及富有变化而且精当凝念的笔锋写墨西哥这个有着历史,有着现实看有的帝国遗产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笔者的视野,但不是盲目下结论,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去获取自己的心理感受。

  可以看出来,本书的作者有着想到殷实的写作根基以及文化历史功底,我强烈推荐。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四):《帝国的遗》评论:犀利之中有柔情

  读张伟劼的 《帝国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先后经历了三种心情:惊喜、惭愧、欣慰。在国内很少能读到以这种方式解读西班牙语文化的书籍。它介绍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学文化,其意不在系统、客观的阐述,而是用夹杂调侃的方式表述自己鲜明的个人观点,这让我惊喜;作者不喜欢“撰写为了让人看不懂的学术文章”,而喜欢写“为了让人能看懂的、如本书中的文章那样的文章”,这让我惭愧; 他不应和主流的一味赞颂式的评论语调,对西语国家的社会现状和文学文化进行批判解读,这让我佩服和欣慰———我们西语界年轻一代中需要这样大胆的、有思想的学者。

  他说“一门语言及其所维系的文化是内容丰富的”,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特诺奇蒂特兰断想》 里包含的七篇文章是他在墨西哥访学期间所写,谈墨西哥社会千疮百孔的现状(毒品战争、涌向美墨边境的大批移民等等),也论墨西哥的过去及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从世界尽头出发》 包含了他的八篇西语文学文化书评;《他们·传奇》 里每篇文章谈论一位西语作家,包括洛尔卡、马尔克斯、略萨、博尔赫斯等诸多大家。

  他的文字中有很多的调侃。他用这样的笔调描述那场轰动世界文坛的“拉美文学爆炸”:“上世纪六十年代,小马(马尔克斯)和小萨(略萨)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都在‘北漂’:一个在北美,一个在欧洲。经由传奇的西班牙文学经纪人卡门·巴尔塞斯的精心策划,他们这批年轻作者共同缔造了拉美‘文学爆炸’的奇迹。……而这批贫困的青年作家也感到惊喜不断: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写故事,不仅有人帮他们出书,还有钱拿。”

  他的文字更是他思想的体现。在谈到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瓦托时,他写道:“在文学史教科书上,这部作品被贴上 ‘心理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之类的标签。我一直觉得,当作家和作品被类型化后,其分量和价值也随之降低了……”他写西班牙诗人洛尔卡,表面上看是罗列了他的情史,但我们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他对诗人的深切缅怀。

  他的文字不乏柔情:“墨西哥南方的一些原住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美丽的风俗:每有婴儿降生,脐带给剪下后,要埋到家门口一棵大树下的泥土里,这样待到他/她长大成人后,就不会惶惶然四处找寻不知方向了,因为他/她的根已经埋在了家乡的土里,他/她不致漂泊无所终。”在柔情文字的背后,是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因此,这样的文字在他的书中比比皆是:“在这个星球的很多地方,都有这些沉没的声音。这些声音会汇聚成一股洪流,逼迫历史改变走向吗?或者,让我们的假想更谦和一点: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所有人的想法、所有人的思绪、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吗?”

  他是一位正直的学者,也是个优秀的批评家。他揭露墨西哥社会的种种弊端,用自己所见事实和所读到的文字来证实。言辞之犀利,不可谓不大胆。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组织“纪念卡洛斯·富恩特斯专题讲座”,我和他同台发言。在讲座中,我循着国内主流评论的思路对墨西哥这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推崇备至,而他则大谈富恩特斯作品中暴露的墨西哥社会的弊端。我暗暗钦佩我这位师弟的大胆和有思想,为自己缺乏批判精神感到惭愧,虽然我不知道当时与我们同坐在主席台上的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是怎样的感受。

  和张伟劼一样,我对自己的专业,对西班牙、拉美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因此,能有机会读到这些在嬉笑怒骂间“审慎用心”解读西班牙语文化的文字,我感到很幸福。我想,凭他对西语的热情,更凭西语文化之浩瀚,这些文章远远没能包括他对这个领域的所有思考。来源网站:www.caizicheng.com

  《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五):边缘的财富

  面前是上海世纪文睿推出的《帝国的遗产》,书虽“小”,呈现出来的却是被主流的欧美英语文化边缘化的西班牙语世界的人文地图。在作者张伟劼的娓娓讲述中,在一篇又一篇关于西语世界的诗人、革命者、人民、书籍、电影的随笔中,在他充满张力又生活化,让人回味又平淡的语言中,这张地图蜻蜓点水,所到之处又如吹墨画一般绵延铺展开来。似乎在某一刻,我也嗅到了书中那个远离故土去美国寻找生存的墨西哥男人的淡淡的乡愁。

  在欧美文化符号横行于世的今天,在人们工作、学习乃至日常生活再也离不开英语和英语文化的今天,在远离欧美大陆的“远东”中国的菜单上也出现了音译的“起司”、“色拉”的今天,人们已经被快餐文化和技术世界浸淫太久了,以致忘记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自己的心灵。阅读《帝国的遗产》的时候,这个欧美文化世界渐渐消隐,而另一个具有奇幻色彩和“异域风情”的崭新的西语世界对我敞开了。这对于一直关注日本等边缘文化的我而言,又是一个惊喜。因为越是边缘,被覆盖的迷雾和花哨的装饰品就越少,也就越接近心灵,越真实。这本书向我展开了另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本细致入微的小书关注的是被边缘化的西语,被边缘化的拉美,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边缘化中的边缘人。然而正是在边缘,切•格瓦拉、马尔克斯、富恩特斯、博尔赫斯等人书写出了属于他们自己,属于西语文化,属于整个世界的理想和辉煌。然而作者看到的绝非仅仅是这些伟大的革命者和大师,“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终将是权贵或大师,廉价的劳动力、在边缘发出声音的艺术家多会没入时间的长河不见踪影。幸而得到一些并非刻意寻觅的机会,我才听到一点‘沉默的印第安人’的声音”,他所愿望的,所期许的,是“让我们的假想更谦和一点: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所有人的想法、所有人的愁绪、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吗?”在边缘,一些更朴质和接近我们本身的东西,超越了语言和种族,如香樟的味道,看不到,但实实在在地晕染了我们所存在生活的空气。

  这本随笔集中,我最喜欢的是《埋进土的脐带,回不去的故乡》这篇,它真切地描述了边缘人的生活。“墨西哥南方的一些原住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美丽的风俗:每有婴儿降生,脐带给剪下后,要埋到家门口一颗大树下的泥土里,这样待到他/她长大成人后,就不会惶惶然四处找寻不知方向了,因为她/她的根已经埋在了家乡的土里,他/她不致漂泊无所终。”作者拿到的一本印第安女诗人的诗集中便有这样的句子:“你要回来,回到保存你脐带的地方。”这些最朴实真挚的东西才是最美丽最有诗意的吧,而不是“当代诗人的装疯卖傻”。现代社会中被快餐文化占据了几乎全部生活的人们,一旦停下匆匆的脚步,便会感到茫然若失,因为他们丢失了家,遗忘了可以回去栖息的地方。心灵的真实,在人们追求主流所宣扬的真实时失落了。吾心安处即吾乡。在异乡抬头见青柳时,你安心了,在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眸时,你安心了。安心不在获取日新月异的信息,而在平静地接受现在所有的一切,并喜悦着。

  一篇一篇地读完这本有关西班牙语,有关墨西哥,有关革命,有关小说,有关电影,有关爱情,有关生活,有关生命……的随笔集,满心沉静与感动。它安静地向我诉说着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角落,这样一个边缘,珍藏着主流世界已渐渐遗忘但对我们而言无比重要的财富。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帝国的遗产_《帝国的遗产》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anne5.com/wenzhaidaquan/319804/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文摘大全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