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口述
诗的两种文本表现  文 李仪  就文本的表现来说,诗有两种抒写方式应该关注,一种是直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再一种是通过一定的场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当然,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抒写方式。  第一种,所谓直接 经典美文
[诗的分类]诗的两种文本表现

诗的两种文本表现

  诗的两种文本表现

  文/李仪

  就文本的表现来说,诗有两种抒写方式应该关注,一种是直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再一种是通过一定的场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当然,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抒写方式。

  第一种,所谓直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就是说有的诗并没有引进外部的整体形象,诗歌的形象就是作者自己,这样从文本表现来说,有的只是一种情绪,一种人生的思考。那么这种类型的诗歌美学价值在哪,我认为不在于客观物象,而在于诗人的主观情态。

  这里举不久前因心脏病突发在冰岛仙逝的伊蕾大姐一首诗做例子——

  绿树对暴风雨的渴望

  千条万条的狂莽的臂啊

  纵然你必给我损伤的鞭子

  我怎能不仰首迎接你?!

  迎接你,即使遍体绿叶碎为尘泥!

  与其完好无损地困守着孤寂,

  莫如绽破些伤口敞向广宇。

  千声万声急骤的嘶鸣啊

  纵然你是必给我震悚的蹄踏,

  我又怎能不仰首迎接你?!

  迎接你,即使遍体绿叶碎为尘泥!

  与其枯萎时默默地飘零,

  莫如青春时轰轰烈烈地给你!

  在天津,伊蕾是很受大家尊敬的一位诗人,她本人成名也早,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起诗坛关注。伊蕾的诗就属于我所说的第一种类型的诗歌,直接传达作者的主观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型诗人。这类诗歌美学感应不借助任何中介,不依赖任何依托,与读者的灵魂直接对接,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情感交流的最直接的艺术方式。但是我要说的是,这类诗歌要写好难度还是很大,其诗歌艺术魅力的基本因素在于情绪的浓度,体验的深度,还有这一切的独特表达,这对我们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肯定是个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直接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诗歌并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真正的诗人还是会通过物象的设置让情感有所依傍。以这首《绿树对暴风雨的渴望》为例,其中前后两段的首句,就是作者生命情绪的客观对应物,从而形成特定的感性经验,并引发读者的情绪激应。

  第二种,所谓通过一定的场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我指的是叙事抒情诗歌。在诗歌写作中,叙事抒情不是完全不掺杂任何个人想法的零度抒情,对事物进行完全机械地叙述;恰恰相反,叙事抒情是有意识地选取事物,通过场景、场面描述抒写和展现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感悟和引发的情感状态。从文本表现来说,这种写作方法相对冷静,类似给 情感的河流筑起一道堤坝,有效控制情感的泛滥。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写景物的例子——

  黄河岸边

  文/王婧

  一蓬整装待发的蒲公英

  在这个仍有暖意的秋日下午

  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黄河

  黄河上的浮桥

  已将许多日子

  从东岸渡到了西岸

  河边的小野花

  还有着明媚的脸颜

  只是芦苇们

  早已把霜白送上了发梢

  河水里仍有人在捕鱼

  在讨生活

  在这脉黄河人世世代代生活过的水边

  我站了很久

  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

  我知道

  我一滴水也抓不住

  这首诗属于“触景生情”之作,但可以看出,这种情未必仅仅是当时的冲动,好多思考与想法想必已在作者内心有过积淀,诗人要写好这首诗,抒发内心积淀很久的东西,必须借助眼前的景物,这样,感动她的一幕幕场景,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形成一个个独立而又关联的意象,读者便在这样的描述中安静下来,沉浸在母亲河的温情中,思绪飞出去很远很远。这里流露出来的情绪消极吗?我看不是,因为我们从中能感觉到一种生活的温度。

  再看天津诗人静好写的一首写人事的例子——

  溢

  文/静好

  无论我们说着什么,你总能

  自然地扯到他

  他的笑,他的好

  他对你说的那句话

  你的眸子亮得象夜空的星

  我问,喜欢他?

  你说,不

  我轻笑,开始不语

  望望你,又望望桌子上那只

  装了七分茶水的

  安静的杯

  这首叙事型小诗,内容也许没有许多人希冀的多么重大和深刻,但在写法上同前一首一样,也是自始至终在叙事,只不过叙事语言拿捏得更准,而且在轻灵之中还有点小调皮的意思,于是从中就勾引出生活的诗意来。

  诗歌是抒情的,从这两首诗来看,叙事抒情不是不要感情或缺乏感情,而是将饱满的感情压到一个程度,给理性腾出一些地方,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即使这样,叙事抒情诗歌中客观物象的抒写,也是需要用主观语言来点燃的。

  相对来说,情绪型抒写还是有一定传统,稍早些的朦胧诗人大多就是这种写法,比如北岛的《我不相信》基本上就是传达作者主观情态的诗。而叙事抒情则在晚些时候得到重视,其出现的初衷就是控制情感的泛滥,当然也与后现代思潮流行、引发一些人警觉并持冷静观察态度有关。

  诗歌的抒写方式没有优劣,我们只看诗人的最终表达。作为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是很独特的审美过程,多重语境,多重意象,以至多重意境,常常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其实,诗歌的意味就是在语象--意象--意境的反复咀嚼中渐进生成的。欣赏一首好诗就是文本表现和鉴赏主体相互作用,从而生成总体艺术感觉的过程。

  李仪,本名李智勇,天津作协会员。自1977年先后在《人民军队》《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国环境报》《天津文学》《西北军事文学》《延安文学》《读者》《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及评论等作品。出版散文自选集《在西北行走》和散文教学课件精选《李仪·聊散文》。

  评媒编辑部信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 河南有道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  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诗的分类]诗的两种文本表现

http://m.anne5.com/qingganwenzhang/306547/

推荐访问:诗的英文 诗的笔顺 诗的八堂课 诗的格式 诗的体裁 诗的拼音 诗的平仄 诗的成语 诗的词语
相关阅读情感口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