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党员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史故事感悟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党史故事感悟范文五篇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党员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史故事感悟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党史故事感悟1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时隔半个多世纪,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无数游客读到江姐狱中书信的时候,无不被共产党人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刘帅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自2001年参加工作,15年来他每天都要为游客讲述在渣滓洞、白公馆里战斗的红岩革命者的事迹,包括人们熟悉的“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做了讲解员后,我对江姐有了更丰满的认识,她不仅是一个女英雄,也是一个妻子,是一个母亲。”正因为如此,15年来,江姐的故事他讲了不下2万次,可每每讲到动情处仍止不住流泪。

  1943年,因地下工作需要,江竹筠接受党的指派和彭咏梧假扮夫妻。在革命工作中,两人逐渐建立起深厚感情,于1945年结婚。

  此后,江竹筠协助彭咏梧处理了大量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并以川东临时委员会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随丈夫一起奔赴川东武装斗争第一线。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江竹筠将出生不久的孩子送给亲戚抚养。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因为江竹筠负责过联络工作,掌握不少重庆地下党人员名单和联络方式,被捕入狱后,她立即成为监狱特务重点拷问的对象。

  随着刘帅的脚步,记者走进当年渣滓洞的刑讯室,老虎凳、烙铁、皮鞭……各种刑具按照当时的模样摆放在地,令人骇然。刘帅指着一排排斑驳生锈的镣铐说,这些不是仿品,而是解放后从烈士遗体上取下的。江姐所遭受的,是一种叫做“手刑”的刑罚:5根筷子夹住手指,两面用绳子一拉,十指连心,令人痛不欲生。

  当年从渣滓洞大屠杀中脱险的15名革命志士中,孙重、李泽海两位老人至今健在。今年清明节时,90岁高龄的孙重依然参加了祭扫烈士活动,这成为他半个多世纪以来雷打不动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孙重说,渣滓洞的男女牢室不在一处,虽没有亲眼看见江姐受刑,但在放风的时候,他看到江姐走路一瘸一拐,并且手指红肿,像腌萝卜似的。狱友们都知道,江姐受了老虎凳、夹手指的酷刑。

  房间很小,没有床,被褥直接铺在地上……这就是当年关押江姐的女牢。重庆夏天潮热,冬天阴冷,很难想象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十几个人挤在一起是怎样的煎熬。幸存的狱友回忆,江姐由于受刑重,为了忍受疼痛,她只有咬被子,被子的一角都被她咬破了,棉花漏在外面。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对江姐和共产党人来说,什么才是更大的考验?

  在渣滓洞一间展室,记者见到了那张令人动容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幼童,脸上流露着满满的幸福。这是江姐一家人唯一一张全家福,拍摄于她和丈夫彭咏梧即将前往下川东地区参加武装斗争之前。拍完这张照片,江姐将他们唯一的孩子彭云送给了亲戚抚养,丈夫彭咏梧不久在战斗中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在城门。

  “可以这样说,江姐夫妇对可能的遭遇是明了的,很难想象,照片上面带微笑的他们内心是一种怎样的不舍!”刘帅说,当江姐走向刑场的时候,她把自己的梳子、牙刷、口杯……所有能送的东西都送给了其他难友,身上唯一带着的就是自己儿子彭云的照片。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存放着江姐最后一封书信。信纸只有普通手掌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信是写给寄养她儿子的亲戚的:

  “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作为革命者的江姐,虽早已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可作为母亲的她又希望活下来陪伴儿子成长。可以想象,这种备受煎熬的心情伴随了她在黑牢中的每一天。”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刘和平说。

  纵有万般柔情,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可以抛弃一切慷慨赴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钢铁意志,这就是革命先烈经受的考验和无畏的牺牲,这就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壮烈历程。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牺牲时年仅29岁。

  如今,每年都有超过600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红岩革命教育基地,感受烈士精神,凭吊烈士英魂。

  “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刘帅说,江姐书信中说过的一句话,正是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英烈的生命写照。

党史故事感悟2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故事感悟3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风风雨雨间走过了90年,从开始的步履蹒跚到现在的带领中国全国人民建设民族富强团结的国家而奋斗。党慢慢的成熟了,虽然在年轻的时候犯过一些错误,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涤,淘出真理,去除弊病。在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到来之时,写下这篇文章。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得自己的思想更加的成熟,做事更加的稳健。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学习党史的过程,1921年到1949年一年,在风雨飘摇中的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那段辛酸的奋斗史。到现在中国不断的发展,虽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中国的发展进步,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到现在,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领路人。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知道的常识。再次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使得我有新的想法。

  目前,社会上会有这样的声音,说中国共产党很黑。这样的论调太以偏概全,对于刚入党的同志,可能思想还不够笃定,对于党内发生的一些事情,认识还不够深刻。党内存在的腐败的想象,并不能一棒子打死说共产党是贪污腐败的,你这样会冤死了那些兢兢业业在为祖国的进步,民族的复兴奉献的共产党同志。从共产党的党史来看,也存在着蠹虫搞得党内乌烟瘴气,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党的三大作风不变。而且国家党政机关也在重视党内的问题,每年被双关的党员,被逮捕判刑的官员就是在向社会发声说:我们党在发展,在不断的自我完善。我总是翻出我入党时候的那句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这里有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依旧要大声的说出,我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党需要我时,我一定要站出来。

  每次有这样的学习经历,都是心灵的一次净化,尘世嘈杂不堪,唯有心田宁静如水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纯真。才能燃烧尽自己的力量为事业奋斗。为党业尽力。

党史故事感悟4

  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日我最终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仅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应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我最受感动的是:刘胡兰在就义前两眼闪着光,并且瞪得圆圆的。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她要亲眼看到敌军的灭亡;看到自已的队伍胜利归来。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

  15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纪念刘胡兰时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英雄事迹的高度概括。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可是她的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向在传颂着,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昌盛,为实现共产主义英勇奋斗!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销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革命英雄经过抛头胪、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炼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炼自我的意志,严格要求自我,身体力行,使自我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党史故事感悟5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无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宝贵生命,

  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苏醒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发明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子夜袭,被老钟叔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实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共产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便想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定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强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定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永远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仅有祖国富了,人民才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仅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祖国才能安稳。我们要学习这些烈士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梦想,回报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

党史故事感悟范文五篇

http://m.anne5.com/zheliwenzhang/457107/

推荐访问:党史故事感悟及启示
相关阅读哲理故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