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大全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 ,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汇编3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 ,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

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

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

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第2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

当汽车越过山脊,顺沟而下时,以我通常的经验,也许就该走出山脉,进入平原了。前面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拐点,似乎修有一座拱桥。或许那桥是一个观景台而已,抑或是为季节性河流而建的一座枯桥。起初并不经意,就在从拐点拐过的瞬间,在拱桥之外出现了一片幽蓝的水面。令我惊讶的是,在这高山之巅,居然修有这样一座浩渺无边的水库……

公路开始进入一个隧洞。远远看去,隧洞透着一种幽暗。也许,就是为了穿过一座山而已,尖利的石锋并没有被水泥抚平的痕迹,洞体也不十分开阔。左侧是山的巨大胴体,右侧的小山垭戛然而止。于是,在眼前出现了万仞峭壁,那种黄褐色的崖壁令人心悸。而方才的水面幻影般一霎退去,在空茫的浅蓝之外,遥遥看见另一座崖壁在合拢过来。巍巍太行山的气势瞬间展现,是那样的雄浑苍茫。

汽车钻入隧洞,这才发现,这完全是由人工一钎一镐凿出的山洞,没有丝毫的机械施工的痕迹,没有水泥穹顶,所有的石棱保持着凿痕留下的原初锐利。而令人称奇的是,在右侧每隔一段,袭着山体走向,凿有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窗口,从那里透进的光亮形成了自然采光——在这绝电的山壁,阳光和智慧解决了这一问题。显然,也是泻料的出口,从山洞中凿出的碎石,就是从那里抛向崖底的。当然,也是最好的通风口,隧道内的机动车尾气会从那里自然排出。

这项工程是1985年由井底村村民开始动工,为改变世代由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的历史,改变自己被现代交通封闭隔绝的命运,在垂直悬崖绝壁离顶300米、距下500米拦腰处开凿而成。壁挂公路总长1526米,由39个窗口、33个连体洞构成,历时15年开凿不止,终于在2000年通车。2007年,山西省平顺县出资420万元予以拓宽,并铺设了沥青路面,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当汽车每驶过一个窗口、一个连体洞口时,远在对面的峭壁便骤然闪现着,遂又急遽退隐而去。峭壁与峭壁之间,当是空阔的太行山大峡谷,望一眼便令人触目惊心,忽生命悬一线的错觉。可以想见当初那些开凿者的艰辛与风险。更令人感佩的是,古老的愚公寓言,在这里灿然变为现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与太行山分享着修通道路的快乐。

驶出山洞,壁挂公路与一条犹如巨蟒般盘叠的公路相衔。举目望去,近处是黄色的巨崖峭壁,而再往远处,山脊的植被将绵延伸向天边的一道道山梁幻化为一片钢蓝色,在阳光下闪烁。我的经验终于体现——汽车曲折而下,驶入一片平川。人们终于可以在这里平静地呼吸。

这里是千山万壑之间一片溪畔平川——太行山大峡谷尽头的神龙湾。平顺县东寺头乡神龙湾村与河南省交界,20多个自然村分布在莽莽群山的山腰与山谷之间。夏日里山谷中雾霭升腾,白云缠绕,两侧峰峦叠嶂,变化无常,因之又名“白云谷”。从这里,我们又开始了弃车徒步而行的新的旅程。秋日应当是北方的瘦水期,植被已然秋黄,树叶开始凋零,山岩很久未经雨水浸润变得干涩。然而,有一条清澈小溪在那里浅吟低唱,涓涓流淌。我们溯流而上,在一条条小小的沟堑之下,在一丛丛灌木之间,流淌着一些泪滴般的泉水,汇向溪流。我想,那是深蕴于太行山底的大山的情怀,以一个个泉眼释向人间。渐渐地,随着山势的提升,那溪流的气势也开始显现。有了一些养眼的跌水小瀑,夏日里溪水暴涨时的水痕清晰地印在巨石腰际。现在你全然可以平蹚进入昔日水流的领地。一道巨岩和一条悬空的瀑布挡住了去路。在莽莽苍苍的太行山深处,能够见到这样一条瀑布的确令人欣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水就有了生机、就有了活路。我问导游,一会儿我们返程时还经过壁挂公路么?她说,不经过了。那还能看到壁挂公路么?她说,能,等一会儿您就看到了。

感谢这个旅游时代,可以把天堑变为通途。在瀑布的上方,是一条有90度直角的一线天,那溪流就是从这个直角湾流而出的。天公造物就是这样离奇,往往超出你的想象。随着人工焊接架设的扶梯拾级而上,钻出狭窄的天缝,是一片开阔的峡谷,溪水在谷底蓄成一汪浅池,阳光投在池底,水波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环,十分诱人。峡谷两侧陡坡突兀,陡坡之上是千仞绝壁。于是,我们沿着谷底小道漫步上山。那种山的肃穆威严,水的细腻潺湲,感染着心境。当我们攀到一个山底平台时,从谷底传来飘渺的山歌声,更给此行平添了飘逸。事实上,太行山人就是这样,一生唱着歌儿,以歌对话,以歌传情,以歌养心,以歌寻路而来。

当我们从沟底攀上太行山顶时,峭壁之上的山脊,展现着一种葱郁的柔美。我走过许多山脉,当山势达到某种高度时,那里的境界竟然相同。在太行山顶的观景台,我又一次看到了壁挂公路。只是从这里看去,在午后的阳光下,壁挂公路的窗口在峭壁上凝望,透着太行山人的坚毅、果敢和千年梦想得以实现的幸福。 

择善而从有担当(人民论坛)

“爱提意见的、爱发牢骚的居民,也得列入走访慰问名单。”日前,北京市民政局部署系统内百名局长31天走基层活动,要求干部不怕市民发牢骚、提问题、讲意见。如此敞开胸怀听民声的做法,赢得不少好评。

牢骚,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单位状况、自身境遇的私下建议、意见、评论和抱怨等,虽然意见尖锐、情绪强烈,但也是民意诉求的一种反映。牢骚之发,固然有说话者思想认识、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但根源还在社会问题、现实弊端。“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许多针对地方工作和领导干部的牢骚,一则反映了社会热点、利益痛点,二则也表明了群众的期待。

好话人人爱听,牢骚话则不然。因为牢骚话往往太直、太辣,听起来不太顺耳,有时还让人下不来台。如何对待牢骚,也是对待群众意见的一面镜子。近年来,从网络问政到干部下访,从电视述职到决策听证,察纳雅言、从谏如流,正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政治自觉。但也有些人总喜欢阿谀奉承,乐于评功摆好,一听表扬就笑,一听批评就跳,一听到牢骚便火冒三丈。

一些干部不愿听牢骚话,或者因为自身问题一大堆,生怕被群众揭穿而坏了“好事”;或者因为自以为是,尽管决策失误、工作出错,依然自我感觉良好。  

“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古往今来,有作为的治理者都重视民意,善于从百姓呼声中知得失、明利弊、优决策。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听到一些陕北农民近乎诅咒的牢骚,主动反思边区政策,发现征粮多、负担重等问题,于是“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群众负担,赢得了广泛拥护。直到今天,从窑洞里传出的那段关于共产党人如何对待群众牢骚的话,依然振聋发聩:“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去追查,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  

也应看到,牢骚话未必都讲得有道理,牢骚太盛对于解决问题未必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应提倡遇事就发牢骚。少发牢骚,多提建设性意见,是有益的。但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待批评意见,从积极的方面理解群众心情,从中听到问题、读懂民意。其实只要秉着“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样的理念,择善而从,改进工作,切实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变化、看到希望,这才是最管用的牢骚疏导和消除之法。word/media/image1_1.png

公益组织晒账单, 离专业化有多远?(公益2012·行动的力量)

【新闻背景】4月6日,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微基金通过网络晒出的“过程账单”,精确到了每分钱。4月8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发布2011年财务报告,引发公众的关注与讨论。能够晒出账单无疑是种进步,但如何晒得专业、晒得令人信服,显然是个技术活。   最近,两个公益组织晒账单颇引关注。

“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加班加点做了一个月的报告摆在那里,居然还有人说100块钱善款中,我们私吞了10块,这也太让人郁闷了。”4月10日,当记者问及晒账单的效果,中国福基会副秘书长、免费午餐基金管委会主任肖隆君却一肚子委屈。  

为什么账单晒出来,误解仍旧多呢?“只是将财务数据直白地呈现出来,却没有必要的解释,公众一般还是不容易弄明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          账单要晒得专业,分析、解读和评价不可少  

随着人们对信息公开透明的强烈呼吁,很多公益组织都在努力。与以往只注重简单的“结果公布”相比,目前公益组织已经努力在做“过程公布”。比如,如今要想获取免费午餐基金的信息,人们有多种选择:登录官方网站、各大微博查看最新信息;免费午餐还选择了专业的互联网信息发布平台——“基金会中心网(CFC)”作为第三方发布平台。与此前在微博上的零散信息不同,通过CFC,公众可以全面了解到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过程。  

“公众最想了解的,不仅仅是数据。”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说,“大家其实最想知道基金到底做了哪些事?谁是受益者?由谁来实施?效果怎么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过程’披露。”  

在免费午餐2011年的财报中,主要内容是向社会公示该基金自2011年4月到当年年底善款筹集与使用的情况。“正是考虑到公众监督,我们在平时发布过程信息之余,又发布专业财报。这份财报是参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 里面的每个数据都有据可查,连库存的爱心T恤有多少件,也有志愿者查点。最后每一笔通讯费、差旅费及志愿者津贴都算得很清楚。”肖隆君说。  

尽管发布的专业财务数据已经比较细致,但仍有人误以为免费午餐基金的10%的成本支出过高,“100块钱善款私吞了10块”。所以,“公益组织要晒账单,对信息一定得进行评价与解读,要想办法晒得专业,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公众需求。专业晒账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按标准采集信息,专业的第三方财务审计,数据公示,数据的分析解读,专业的数据信息评级。而目前我国的公益组织,要么连账单还没晒,要么虽然晒了账单,但却没有分析或者分析得不够。这离专业化的数据公布,还有差距。”王振耀说,“作出专业财报还不够,公众对公益知识、法规等不了解,让公众接受专业指导、‘读懂账本’,也是公益组织的责任。”  

目前,基金会中心网打算与相关公益研究机构合作推出旨在促进行业发展的研究报告,程刚说:“以往我们呈现的都是客观的基金会数据,现在我们也认识到,只有分析,才能凸显数据的价值。”  

晒账单需硬性制度,制度制定应具体  

免费午餐基金、微基金勇于晒账单,是个可喜的进步。但像这样愿意晒账单的公益组织仍是少数。根据CFC4月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有基金会2640多家,其中公募基金会有1200多家,但目前这些基金中建有官方网站的不到25%,在官网上公布捐款数额和去向等信息的更少,设立微博账号的甚至不到200家,及时更新信息的更是少之又少。  

“公益组织公信力不取决于知名度和金钱,主要靠诚信,而诚信的基础是信息公开。贵州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基金会要想往前走,必须得有全新的姿态。”微基金所属的贵州青基会秘书长杨震说。  

其实早在2006年,民政部便已颁发《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但6年来做到这个要求的基金会却不多。去年12月16日民政部发布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也不具备强制性。王振耀认为,提升公益事业透明度,亟须建立信息强制公开的硬性规定:“首先制度上对信息公开没有强制性要求。其次,我们的制度还仅仅是宏观性和原则性的规定,信息公开缺乏具体的标准、格式和程序,可操作性不强。”  程刚介绍,在美国,基金会若要获得免税资格,每年必须如实填写联邦税务总署设立的990表,上报的信息从高管、理事的名单到薪酬、收入和支出、购买服务及关联关系、所有捐款人的名单、支出明细等十分详细。  

“信息怎么公开?必须制定出详尽、可操作的标准。缺乏标准、缺乏程序,信息透明很容易变成一种口号。”王振耀认为,要想让公众满意公益组织晒出的账单,公益组织应做好解读工作,但解读所依据的标准,也应当由相关部门制定完善。  据了解,民政部目前正在起草的《公益组织信息公开制度》,预计今年内可出台,届时公益组织将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信息公开。  

而且,“我相信随着国内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后公益组织之间必将产生竞争,竞争靠的就是透明。大家只会捐款给自己信得过的公益组织。”程刚说,“透明已不是被动与主动的问题,而是公益组织唯一的选择。”  

晒账单,技术不是问题,人力、财力和管理是问题  “对于信息透明而言,技术已不是问题。公益组织采用的技术手段在进步,管理部门也应当及时跟进。”王振耀认为,目前我国的公益事业尚属于宏观管理、原则管理,“如果将新技术纳入管理渠道,行政效率无疑会倍增。”  

从成立官网、更新新闻到微博互动,再到寻求第三方专业技术平台支撑,现代化网络技术已成为拉动公益事业走向规范透明的动力。  

与“免费午餐”基金落户CFC不同,微基金与“爱盟公益”技术团队合作,量身定制了自己的信息公开平台——“项目执行过程披露”系统。点开该系统,左侧的“微基金披露平台”包含“捐赠收入、捐赠支出、午餐执行反馈、年度审计报告”等子项目,点击子项目“捐赠收入”,该种收入按五种支付形式分类,点击其中的“支付宝公益”,就可以在右侧窗口看到动态的捐赠情况。点击子项目“午餐计划执行反馈”, 通过图表、数据、照片,每天不同学校的午餐情况一目了然。  

“数据可以让我们的信息更透明,也是我们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工具。”微基金执行主席梁树新举例,平台上的食品价格即时更新,可以做出价格预警:一旦超出平均价格,他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平台上的捐助信息,则有利于他们对捐助人进行“客户管理”,在未来筹款中就更有针对性。“接下来我们想试水‘定向捐助’,让捐款人像监控物流一样,随时知道自己捐款的使用进展。”  

虽然信息发布的技术条件已经逐步成熟,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匮乏、资金短缺,也是公益组织“信息化”工作的难点所在。  

微基金正探索用智能手机执行午餐计划,但贵州偏远山区的老师,有的甚至连普通手机都没用过,“信息鸿沟是他们落后的原因之一,越是落后的地方,我们越希望让他们也学会先进的技术。”梁树新说。

多些“泥土味” 力戒“官僚气”(声音)

我们党纯洁与否,在群众眼里,就是看党员的一言一行,就是看身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做派,从这个意义上讲,作风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之举,是密切联系群众、优化政治生态的固本之道 

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用行动排解民忧。在“大走访”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受到群众交口称赞,很多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当年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这既是一种褒奖,更是一份期望。我们要把群众褒奖化为工作动力,把人民期望视作肩头责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省委推进走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带着深厚感情真“走”实“访”,经常深入到艰苦偏远的地方去,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深入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群众当成自家父母、兄弟姐妹,在同吃同住中体验百姓酸甜苦辣,在促膝交流中掌握工作利弊得失,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我们党纯洁与否,在群众眼里,就是看党员的一言一行,就是看身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做派,从这个意义上讲,作风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之举,是密切联系群众、优化政治生态的固本之道。

要力戒官僚主义。现在有些干部,官不大架子不小,下基层前呼后拥,对群众颐指气使,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作为领导干部,地位不是炫耀的资本,权力不是摆谱的工具。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经常钻草庵、进牛棚体察民情,双脚踏遍了兰考大地;杨善洲同志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风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他们为榜样,谦虚低调,不事张扬,多些“泥土味”,力戒“官僚气”,尤其是在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时,一定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搞迎来送往,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不增加基层群众负担。

要力戒形式主义。要胸怀全局,放眼长远,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境界,坚决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特别是对棘手问题和复杂局面,要敢于触及,敢于动真,敢于碰硬,紧抓不放,一抓到底。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干出对得起人民、经得起检验、无愧于历史的实绩。

要力戒享乐主义。牢记“两个务必”,严守廉政准则,做到功利面前保持清醒,诱惑面前沉着淡定,得失面前乐观从容。尤其要把好亲情关、友情关,不被人情和面子所累,更不能因私情废公事、拿原则做交易,决不让腐败之门从身边打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风亮节。

第3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

寒门多出贤

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

寒门多出贤。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即便是xx,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贤,不仅要有“xx”:

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

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

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汇编3篇

http://m.anne5.com/wenzhaidaquan/457558/

推荐访问: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200字
相关阅读文摘大全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