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日志
别把恐吓当教育,我们失去的将会是孩子的信赖和亲密。   ——凯叔   前几天带着女儿去游乐场玩,快到晚饭时间了,小朋友们还是舍不得走。   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好言相劝,有的大喊大叫,有的絮 伤感日志
三个字的水果_这三个字,比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更大

  别把恐吓当教育,我们失去的将会是孩子的信赖和亲密。

  ——凯叔

这三个字,比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更大

  前几天带着女儿去游乐场玩,快到晚饭时间了,小朋友们还是舍不得走。

  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好言相劝,有的大喊大叫,有的絮絮叨叨想把孩子哄回家吃饭,效果都不是很好。

  这时一位妈妈淡定地开口:「李豆豆,我数到3,立刻站在我面前跟我回家!」没想到的是,那个小朋友在数到2的时候,就已经站到了妈妈面前。

  很多家长惊叹,这招太好用了,我也要试试!

  我的脑海中却一直闪现着当时的画面:那个小男孩急忙跑到妈妈面前,站得笔直,双手紧紧贴在裤子上,像是在站军姿,清澈的眼睛里,含有一丝丝恐惧。

  不用打,不用骂,为什么「数到3」这么简单一句话,威力这么大?

  因为在计数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神一点点地紧绷,他不知道妈妈接下来会如何处置他,只好乖乖服从。

  我们都有过跑步之前裁判数123的体验。那个时刻,我们精神紧绷,我们紧张裁判语气的严肃,紧张123之后的结果。

  孩子面对「123」的时候,心情是一样的。

  孩子真正怕的,当然不是这3个数字,他们怕的,是妈妈马上要发火的语气,是这数字之后的惩罚。

  这3个数字是权威,是服从,是命令,是强制。

  除了「数到3」的方式,很多威胁的话比如「再不过来我就不要你了」「再不乖就让收废品的把你收走」「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都会有同样的「效果」。

  小S就曾骄傲地说:「我不打小孩,也不做大呼小叫的妈妈,而是有一种另类但是很管事的方法,就是我很会编故事骗小孩,例如不乖就会被车碾过,或是被电死,不然就是被火烧之类的。」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如此残忍对待,更不知道自己其他的行为,会不会引发这些可怕的事。

  被威胁的孩子,何其无辜啊!

  可这一次次的威胁,对孩子建立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建立规则意识,都是有害无利的。

  长此以往,孩子会一直生活在不安中,对家长的爱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立竿见影,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个执行命令的孩子,内心又是怎样的挣扎呢?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爱吓唬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有一个回答说:我被这种方式吓到不敢关灯睡觉,门要开着,听着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才能睡着。起床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哭,哭到睡着醒来还没见人继续哭。

  因为爸爸吓唬我说,不乖的话第二天把我扔到老家。回想起来,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乖,只是在害怕,怕爸爸把我扔掉,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直到现在,我也很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真的很敏感,有时候你以为无足轻重的小事情,在孩子心理就是一辈子的阴影。

  也许有的孩子比较幸运,没有留下一生的阴影,可他们也许是懂得了那些吓唬的话是假的,数完3个数之后,什么也不会发生,妈妈不会扔掉他,他不会被马桶冲走,也不好有怪兽要吃他。

  但是父母的威信,也随之消失了。

  早教专家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说:客观衡量一下,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的不对等。只有当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小天使的时候,我们才会视他们如宝贝,否则就会变脸。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如孩子。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教育孩子的路有无数条,而恐吓威胁,无疑是最愚蠢的一条。

  《长袜子皮皮》作者林格伦说: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想要「坚定而友善」的正面管教,可以从改变自己和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承认自己存在坏情绪,并且它会失控。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人类情绪的失控往往不是由于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是其他事情,比如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耐心丧失、血槽近空,遇到孩子不乖的时候,直接发泄了出来。

  那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会恶化,会升级后,我们就要想办法化解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丧偶的妈妈,意外得到一笔奖金,由于生活拮据, 她要算计每一分钱怎么花。到了商场后,她想到自己长期以来的压抑,将要崩溃了。

  这时,她走进一家服装店,买了一双丝袜,一双高跟鞋,吃了一顿西餐,安静的看了一本杂志……那天下午她回家时,觉得自己轻松多了。

  那一双鞋,一顿饭,就是她压抑的发泄口。我们每一位妈妈都需要这样的出口,接纳自己的坏情绪,让它释放出去,而不是发泄在孩子身上。

  每天在自己易怒的时间点提醒自己一下,或者在情绪不好之前允许自己放纵一下,吃个甜品,喝杯咖啡,尽可能以一个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孩子。

  毕竟,我们生气的时候,想的那些「这孩子这样下去还了得」并不会发生。

  当孩子「不乖」我们忍不住要威胁恐吓,数「1、2、3」的时候,不妨找到他们「不乖」的具体原因。

  孩子真的是很单纯的「物种」,他们的行为都是内心世界的表征。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愿意去睡觉,但是他们也许想的是:好想和爸爸妈妈再玩一会儿;我一点儿都不困;新买的玩具让我很兴奋,不想睡觉;我有点害怕黑暗,会不会有怪兽……

  当我们站在孩子内心的视角去审视时,很多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预定好的,而是我们与孩子的心相互碰撞的结果,这种走入孩子的内心而自然产生的解决方案,才是智慧的、灵活的。

  在一个综艺节目中,包文婧想尽办法想让饺子吃饭,可是饺子怎么也不肯。张歆艺无意间说了一句「小猪佩奇也是这么吃的」,饺子立刻吃了起来。

  的确,如果包文婧说一句「我数到3,你立刻给我吃下去」饺子也许也会吃掉,但是对于亲密关系的维护,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威胁孩子或许短期内非常有效,但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反而容易产生叛逆和迎合两种扭曲的相处方式。

  温和的方式,也许见效没那么快,但对于孩子心理的长远发展,却是有益的。

  去年春运期间,陈可辛导演《三分钟》戳到无数人的泪点。

  短片讲述的是发生在车站的故事,一位妈妈是一位乘务员,工作在南宁到哈尔滨,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线,一次出行,就要6天的时期。这6天,就错过了与孩子过年。

  孩子非常想念妈妈,于是一家人决定在火车停靠在老家站台的3分钟,让妈妈与孩子见一面。

  火车到站,妈妈维持秩序,让乘客先下后上,所有人都上车后,还剩下两分钟。妈妈抱着孩子,千言万语都化成了泪水。

  这时,儿子却大声地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妈妈想起,自己曾经跟儿子说:「如果你今年不会背,就没办法在妈妈工作的小镇上学,就看不见妈妈了……」

  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以及他对失去爱的恐惧。

  在孩子心中,比起将会收到的惩罚,被抛弃的恐惧更可怕,「1、2、3」就听话的孩子,比你想象得更爱你。

  「我数到3」这句话,不是不能对孩子说,而是要说对地方。

  就像电影《弱点》里,每当有坏事发生的时候,妈妈总会告诉:「奥赫,闭上眼睛。然后我数到3,睁开你的眼睛,过去已经过去,世界一片美好。」

  这句话,这3个数字给了奥赫无尽的动力,即使生活是艰难的,可是奥赫却对世界充满了善意。

  这才是「我数到3」的正确使用姿势。

  你学会了吗?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三个字的水果_这三个字,比语言暴力对孩子伤害更大

http://m.anne5.com/rizhiwenzhang/444097/

推荐访问:三个字的名字 三个字的公司名字
相关阅读伤感日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