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品味》是一本由姚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 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读后感(一):阅读的享受  很久没 读后感
[品味]《品味》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是一本由姚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读后感(一):阅读的享受

  很久没有看到一本好书有让我如饮清泉之感,捧起书读就舍不得放下,恨不得一天内把它读完,奈何又有工作事情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读这本书。

  也许是职业影响,作为一个流行歌作词人,姚谦的文字十分的生活、平顺,每一篇随笔读下来都像是在听一个人在跟你聊他的生活,但又不会成为流水账,每个段落都会给你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宏大的、深刻的,它是浅淡的认知。可能有些人对阅读有一种很高的期望,盼望书中的文字能够带来深刻的觉悟,甚至价值观的改变、推进,但我对阅读并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它可以成为一种放松,阅读姚谦的文字,正正是一种放松,抛开你平常接触的世界,进入作者的生活,通过这些平淡、生活化的文字,让自己认知他眼里的品味生活,或者说是他对他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没有颠覆我的思想,也没有让我拍案叫绝,但我就是在这些白纸黑字中得到放松,通过阅读享受了品味生活。

  可是这本平平淡淡的书还是给了我小惊喜,我在某一篇章节的一段话,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所感竟然与这个60年代的老男人高度一致,那种自己的想法被一个陌生人写在书上,而你又无意中看到的感觉,这并不是说抄袭那种情况哈,是那种“哟,所见略同呀”的感叹,找到了共鸣的快感,自己的思想与一个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相同,还是一个著名词人,顿时这本书的价值又高了一大截。

  我始终很享受很渴望这种遇到一本自己爱不释手的书,捧起来可以读个够的感觉,阅读完毕合上书一刻,颇有痛快之感,但阅读完毕后,又到了“书荒”的时候,可读的书很多,但是没有那本可以让你恋恋不舍合上它的书,就如同可以恋爱的男人很多,但没有一个让你牵肠挂肚,回看聊天记录都让你甜滋滋的人,在这几百本书面前,你又空虚了。

  《品味》读后感(二):仅仅是一些摘抄

  艺术

  艺术的存在,是人与人内心的碰撞激荡,是我与艺术家、我与观赏者、或者说我与艺术品的共鸣。当一件物品带给了你某种感受,尤其是不禁感叹或叹息时,它就成了艺术品,你一个人的艺术品。

  独处

  每当你工作感到疲累的时候,面对家中的风景,是否有让你心情转换喘息的气氛?

  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服务自己和取悦自己

  有条理逻辑的数据陈列收纳,冰箱里放着少量并经常需要补充更新的新鲜食物,或每周买几支花回家,拥有两三个不同形式的花瓶,一墙可放书的书架,三四张可随心情替换的海报,两种以上的香味茶包或几件可以让自己穿了会开心的家居服,另外就是一对大搭配你播放器的小音箱。大概有了这些,就应该可以拥有不错的宅生活了。

  气息与感觉是连在一起的

  香水是种神奇的东西,会轻易地挑起我的不同感受。我喜欢早晨阳光的温暖,也喜欢午夜森林的清幽。其实嗅觉是最适合一个人独处时打开的感觉,与人相处时,氛围的杂乱让你无暇顾及周围的气息,而一个人时,则可以静静的享受香水创造出来的一片不同的小天地。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只是不停地、竭尽全力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感受。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寻找以后稳定生活的安心。有的人恋爱,是为了肾上腺素分泌时的兴奋。人的多变决定了我们不能持续地对同一种感受保持新鲜感,而嗅觉是最容易做到改变的感受。当生活一成不变,不如换一种气息,换一种感受,换一种生活的角度。

  旅行是最快更新感觉的方法了,一切都是新鲜的,所以才会自然而然的带着好奇去观察、去体会。但没有旅行时,也带着旅行的心态去往我们日日经历的地方不也是一种情趣么。

  说到一个人独处,这与「家」有着莫大的关系。「家」的光影、「家」的味道、「家」的色彩、「家」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有很多很多,而对「家」设计之初倾注的心血,在之后的生活中,它会加倍归还给你。

  姜的香气会给人温暖的暗示

  香精蜡烛

  换一种方式接触这个世界。每天都开车,就会忘了骑自行车时的自由。每天都走同样的路,不会发现旁边那条小路上新奇的涂鸦。疲惫时厌倦时,换一种方式接触这个世界,生活本不沉闷,世界原来多彩。

  思想

  当通过别人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要提醒自己「你只是没有自信」。

  在这个本就是纷乱的时代,自己与自己的交流,或许会让你找到些许的慰藉。

  喜欢就是羡慕,有时喜欢中会掺杂嫉妒也是这个原因。我渴望成为青峰那样的可爱而又独立的人,所以我喜欢他,所以我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可以靠近他。

  可是,很多时候我的喜欢来的过于猛烈,反而掩盖了真实的愿望。我总是沉浸在外界的变化带来的兴奋中,却总是没有真正的去做什么。或许我只是本能地在掩盖我的怯弱与懒惰。

  喜欢唱歌就去唱,喜欢音乐就去学。认为这些「杂事」都是浪费时间,却又以放松为借口耽入浮夸的世界。写作不会浪费时间,唱歌不会浪费时间,不敢去做的你才是真正在消耗生命!

  读书笔记

  男人对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强过于赏心悦目,而女人则要求赏心悦目更胜于意识形态

  平凡日子中所有的过程,都是与自己的喜好习惯有关的小选择拼凑而成。朋友说,这就是“品味”。

  我冷眼旁观看着这一个中年后的身体,有些卑微、有些吃力地伸展着,听着体内关节微小地响着,非常的陌生。

  // 灵魂不会变老

  面对这个跟着自己五十年了的身体,想着它长久以来是如何辛苦地服侍着一颗孤僻又好奇的心,有时骄傲、有时自卑、有时倔强、有时堕落。

  结构主义

  在未开口前 对方整体的打扮与他的动作 常常就是第一个信息

  每个人的心情都通过他的穿着打扮泄露了蛛丝马迹

  我一直相信时尚设计师们都必须由艺术家的本能 他每一段时间能提供给我们的是他创作的概念 而非符号商标的虚名 只有好的崭新的概念说服我或打动我 我内心接受之后 才会选购他的作品

  自我与时代互动下的思维

  鞋子与袜子,除了代表一个男人的品味以外,也暗示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而鞋子在社交场合里,虽然总会最后才被发现,但这也代表着给别人印象的最后一个注解。

  人性里最难克服的就是失去 不要让自己的作为 让他人有失去的机会 无论是亲近的人或是陌生人

  《品味》读后感(三):朴素的书,安静的文字

  一本装帧朴素、很有质感的书。适合静静地行云流水般地阅读。字里行间表达了姚谦很多朴素的生活观念、美学体悟。没有励志,没有豪言壮语,一切都风淡云轻,却是一个五十岁的长者对生活的沉淀。

  尤其喜欢这段:

  我曾将旅行中好几年前我在林忆莲2001年专辑里,就放了一段我在戴高乐机场录下的声音,隐约地在机场里听到一对法国情侣告别时的呢喃话语,像诗歌一般好听极了,而在那弥漫着嘈杂人声的背景下,他们的对话更像诗一样。我也曾录下纽约市地下铁轰轰轰的空气声,也许是上一班地铁远去后留下的回音,也许是下一班地铁到站前先行而来的躁动,每回听到那一段录音,就能闻到纽约地铁站里的空气中消毒水的气味。偶尔我还会重听巴厘岛上午夜里的海浪声,像极了人的叹息。

  《品味》读后感(四):《品味》姚谦 摘录

  2015年11月8日 12:48:04

  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审美眼光。

  有人说富过三代才能论品味,这话说得有点严重,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也许成立,但今日不同,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品味应该是一种选择的智慧和自我认同的过程。

  时尚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好几年前就有人这么说了,这句话说得没错,但是也说得太广泛了一点。我想时尚应该有更多的成分是沟通,因为人与人的沟通除了语言之外,自己形于外的一切,常常也是一种表达。

  《宅的品味》宅成了一种文化了,宅已不再是一种封闭的潜形容,反而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新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往必须外出才能做的事,只要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就能在家中解决。这些新科技甚至也已经取代了许多原本应该人与人接触沟通的途径。于是我么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多,时间的掌控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琐碎,生活与工作交错得越来越厉害,自己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元。

  《分类生活》我特别喜欢北欧以及日本的设计,北欧的设计外表往往有着十分简洁的美感,似乎不断提醒我简化生活吧!二日本的设计则在简朴的外表下有着较多的设计细节,仿佛暗示着我可以再细分再系统化我的生活。

  《不贪婪的商品》消费已经是人类商业文明中每天必然的行为,特别是在越来越富裕的中。然而在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里,宝藏了很多内在的语言,这其中也反映出了消费者个人的想法、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群体的共同意识。

  《铁皮花器》我一直对于解构主义充满了好感,当人们的美学随着物质的累积,很自然地就往精致、复杂的加法上发展下去,即使现在所谓流行的低调,也都是刻意的装饰后成矫情的后果。所以像这样把形式降到最简单的层面,对固有的审美观的却是一种解构和挑战。

  《一间中式家具的联想》因为不是量产,因为是针对使用者的情感,中式家具总多了些生活观和平衡感。例如:实木家具中最常用的构件结合方式,是不用钉子这些外在的辅助,而用榫卯衔接,靠的是结构与实材之间的平衡力,那种借助本身内在力量的一种哲学态度,在中式家具中无处不见,这也是来自古人的生活哲学与审美观。现在在我家客厅里的那一张坐榻,看似简洁却有着令人信任的扎实生活感,我特别喜欢坐在榻上阅读,虽然离地面很低,却有着离文明不远的高度,让我常想,自古以来多少人也是在榻上积累了多少文章雅事。

  《关于欲望》物质上的需求常常可以反射出精神上想要弥补的心情,这也是全世界的奢侈品牌对消费者百玩不厌的心理战术,商人们利用审美观与价值观的重塑,一直偷过媒体不休息地催眠与洗脑。所以在很多时候你想要弥补的东西,可能不是你需要的,而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拥有的……在生活中我是支持消费的,而且我相信欲望来自需要,但是绝不是我也应该如别人所说的区拥有。需要的满足最终是满足自己,而非满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活在看似信息开放的时代,其实也更容易落入想法被左右的环境中,自己和自己频繁地沟通才是面对这个时代的方法。

  这想法放在爱情上也同理。

  《闻旅行》我一直认为旅行是另一场人生,每一段旅行都有它各自的生命,也许这些片段的生活可以串联,形成一个更广阔的画面,但是那些不同的片段,总有着属于它自己的色彩与气息,经常是不可互相取代的。

  《玩》我还没去已对这块土地充满着浪漫的想象,这是人在“玩”之前的一段珍贵反应,我想象着海明威小说里描述的他在非洲的故事,又回头看了几遍《走出非洲》这部电影,至于最后属于我的东非经验会是怎样,我心中充满着好奇。

  《旅行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不满足,只是因为习惯了不变的生活,安全惯了的心不知不觉变得麻木,因为太熟悉的一切,缓缓地退化了我们的感受力,出门旅行就像是一种唤醒自己的动作,让自己感觉到自己还可以是新鲜的,还是有触动的,利用那些美丽的异乡风景和不同气味的空气,唤醒自己的眼睛鼻子,让充满着不熟悉语言环境的噪音来唤醒耳朵,期待旅行中有缘相遇的人与事,来挑起沉默感想,并把放下许久渐渐遗忘的好奇与感知纷纷叫醒,直到归来时,我们有时一个清新如少年的自己。

  《旅行副标题》台北这一座越来越休闲的城市里,隐藏了许多咖啡达人从世界各地买来咖啡豆、自己烘培炒豆,并且发展属于自己的小店,几年下来属于台北的咖啡文化安静地蔓延在那些幽静的巷弄里,等着有心人的拜访和发现。

  《记录旅行》旅行中那些不在计划里无心却信手拈来的记录,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将成为珍贵的回忆。无论是照片、录影或片段的文字,甚至是声音,我曾将旅行中好几年前我在林忆莲2001年专辑里,就放了一段我在戴高乐机场录下的声音,隐约地在机场里听到一对法国情侣告别时的呢喃对话,像诗歌一般好听极了,而在那弥漫着嘈杂人声的背景下,他们的对话更像诗一样。我也曾录下纽约市地下铁轰轰轰的空气声,也许是上一班地铁远去后留下的回音,也许是下一班地铁到站前先行而来的躁动,每回听到那一段录音,就能闻到纽约地铁站里的空气中消毒水的味道。偶尔我还会重听巴厘岛上午夜里的海浪声,像极了人的叹息。

  声音的记录是记忆旅行的另一种方式,旅途上总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记录,当你顺手记下,它就在你的生命里了,你不知道哪一天会翻出来重新温习并且与人分享,你也不会知道哪个晚上当你非常想念某段旅行时,只能靠着重读那些记录,感觉时间从未曾过去。因为旅行的记录,再就远以前的旅途都离心近在咫尺,无论当时你感觉到幸福或者寂寞,无论你回味起来是温馨或是感叹,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了。

  《拜访者的礼貌》

  当中国以势不可挡的经济实力升起,商业角度上全世界都张开双臂迎向中国,可惜的是在情感的角度却有着不同的心情。我不能完全以素质来概括此时的中国人,我绝对相信很大程度上,在面对物质满足后,更谦卑的思考还没准备好。

  放下审判的姿态,我比较希望换一个想法来看看现在的自己,如果我们对于金钱换来的物质拥有,都换成只是短暂使用的心情,也许往后的生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宏观地面对自己,我们其实都是以有限的时间,短暂地活在这个地球上,扮演者一位拜访者而已。眼前这些我们拥有和享用的一切事物,都将在我们拥有与使用后,仍将存在于地球上归怀给造物者或下一位接手的拜访者。若是这些事物经过我们的手后,已损伤再难恢复,我们是否就太失礼了。如同我们拜访了别人的家,却损坏了别人家里的东西一样。

  我们都是这个地球的拜访者,而不是拥有者。想要让我们生活质量再提升,以拜访者的可掬思考绝对是需要的,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对位思考法,我们才可以更清楚地明白自己真实的需要和不需要。同时也减去了冲突麻烦,例如环保问题、核电问题。甚至钓鱼岛问题。

  《秋天的滋味》秋天总是一种一年繁华时节已过的宣告,当人从迎春的喜悦中进入品味秋凉的沉思,不是喜悦悲伤那种很纯粹的情绪所能概括感受。现在我还说不清楚那是怎样的感受,就像我现在还不知道朋友口中的云南火腿月饼的滋味。

  《与爱情有关》对爱情的定义在男女心中是有很大差异的……在许多男人的眼中婚姻是爱情的某个阶段的确认,至于涉不涉及往后的爱情发展,是谁也保证不了的,但是在婚姻决定之初大部分的男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担保。

  而女性可能就不这么想了。只是爱情谁能单方面地保证得了呢?它明明是一种两人之间感受与关系的定义,怎么能是一种预支形态的成诺。不过在这世界上,真的有这样至情至性的男女,我们仔细地往下推敲,都会发现这样的人,大都遇到了懂他的伴侣,或遇到了他能懂的对方。爱情总发生在蓦然回首知音在灯火阑珊处之时,只是漫漫岁月,人随着时间而变化是自然的事,怕就怕彼此变化的方向不一致,有没有时间及时的沟通,于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度发生时,爱情与婚姻所产生的冲突就难免了。

  《爱的代价》爱情这件事,一直与个人的本质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延伸出来的困惑与难处,都可能与自己的内心长久存在的密码有关。因为它总是重复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与其说是宿命,还不如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对于爱情本身的期待,就是根深蒂固的偏执。

  《他们在岛屿写作》里的女性

  女性的角色除了可以强有力地哺育,也可以沉默以安静为力量来成就,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期,如果以女性独有的智慧判断面对生命,也许在表面上不那么惊心动魄,实际上却真真实实地改变了世界。

  《分享爱》

  在生活中许多的情感分享,本身都带着两个意义:一是接手,另外就是支持。我特别欣赏的女性朋友们,大都有愿意放下自己主观成见先去倾听的大气 ,这是一个细腻的姿势,也是成就爱的第一个东走。接手往往是圆融成熟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让自己有更开阔思考的办法。接着而来的支持,更是代表着爱的延伸。因为透过支持,才更能看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具体发展。

  那因为接手而让你更了解自己的人,和那些有期待而迎合你或要求你的人,你总会很快地以直觉分辨得出来。

  《我们都变了》

  偶然发现,有些事情的细节已经记不清楚,比如那些不察觉中,无声无息消失的小事物,和隐约能想起轮廓,却无从想念的情绪,十分怅然。

  终于明白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囤积东西的原因。我也从那时候起开始了一个习惯:囤积一些照片和影像,为的就是保留一些生活上发生了,又很快消失不复记忆的消失。当时也正是数码相机和手机拍摄功能刚刚盛行的时候,我想拍的,都是那些不刻意要留念的事,只是凭着当下忽然有感,因为不重要所以转身就被遗忘,直觉地想要借助影像来记住那一下子的感受。拍的时候也没有刻意要系统地存下来的打算,随手一藏,总觉得日后无意翻阅到才会更有意思。我不想把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作有逻辑的排列,反而希望像是关系不大的两人去对照,这样才会发到时间对身边的世界所产生的改变痕迹。

  于是,我常常拍摄刚买回来放入花瓶的花束,或是在花瓶中已经数日,怕将撑不了多久快要凋零的花。我会忽然兴起念头将那就要被我吃入口中的水果拍下来,或是给点燃了大班罐的香氛蜡烛录像,因为我就怕那些气味和滋味不会重现。我也曾拍了前一夜仍在床底下,未读完半掩的书,就是因为看到书本被阅读一半后的状态,能立马使我想起昨夜阅读时候心情的荡漾。我就是莫名地想透过那些意义不大,却一直发生在我身边的小事,去了解自己究竟过着什么日子,怎样地老去,曾有着什么无法直述,却已经收纳到内心深处的感受。

  《品味》读后感(五):NB

  18

  鞋子与袜子,除了代表一个男人的品味以外,也暗示着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而鞋子在社交场合里,虽然总会最后才被发现,但这也代表着给别人影响的最后一个注解。

  46

  我仍喜欢在下雪后的晴天,把车窗打开,让严寒的空气夹带着北京稀有的清澈阳光,慢慢地灌入车内。。。

  61

  关于欲望

  有时候需要的反应,只是一种很单纯的生物性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就是那么简单,可惜完美却经常误读了本意,或被商人巧妙地物化,或被别人的眼光扭曲,因此迷失于苦恼。

  那些俗称的欲望,往往来自心理结果许多转折的反应。常常表面上呈现的要求,并不见得是你最终的需要。

  物质上的需要常常可以反射出精神上想要弥补的心情,这也是全世界的奢侈品牌对消费者百玩不厌的心理战术,所以在很多时候你想要弥补的而是别人告诉你应该拥有的。

  我相信欲望来自想要,但是绝对不是我也应该如别人所说的去拥有。需要的满足最终是满足自己,而非满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108

  我相信丰富的生命,经历与知道想要很均衡的积累,而我自己太沉溺于知道的积累,在经历上却如此怯懦与胆怯。中年后的经历就成为我重要的功课了。

  130

  旅游和阅读是性质相同的活动,在身心开放时下收获才会最多,这最值回票价。因为阅读,有时可以超越旅途中眼前所看到的风景,跨越当时的时间限制,相对的,旅游经验也可以对日后的相关阅读有更宽度的滋润。

  142

  而非物质的欲望则需要付出更多来获得,例如知识的追求,思考的提升,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与时间。旅行应该属于精神层面的,却很容易被当作物质欲望被消费着。

  144

  我眼睁睁地看着窗前的山坡上,树一棵一棵地由绿变黄或变红十分震撼,那时才知道秋天看似乎温柔但也性格惊人。

  157

  香港,它是所有华人居住城市中看似最包容,却有着对华人传统最固执坚持的地方。

  202

  爱情本是一个很私密的领域,当爱情进展到到当事者面对家庭组织和社会关系时,它立刻变成开放性的平台,忽然变得敏感,透明盒善变。

  238

  成长不一定是往成熟的路上行进,有些许人越来越封闭而自私,有些人就越活越豁达自在,而后者往往就有分享爱的习惯。

  237

  这样的女性朋友本身都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因为他们都在时光的过程里,累积了许多对于生命的体会,所以又充分的力量。他们更早知道了爱的给予往往是收获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给予,相对的,等于自己对于所有爱的体验的再落实,也同时证明了自己生命的力量。

  241

  自己已准备好了多少容量,方能吸引对等的人与我们相遇,否则再美好的出现,在动人的事情降临身边,我们也没有能量去理解与珍惜,终将擦肩而过。

  《品味》读后感(六):书摘

  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审美眼光。

  自己过得美好,比让旁人看你过得好来得重要

  无论是宅人或SOHO族请开始想想和检查,在家中除了睡衣和光着膀子以外,有没有几件除了有让自己方便舒适的功能以外也可以让自己感觉到穿上了有种自己被自己尊重的家居服。同时也想想,当你在家里的工作台前打开电脑网络之际,是否已经做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心情准备。每当你工作感到疲累的时候,一起身想喝口水,转身面对的家中风景,是否有让你心情转换喘息的气氛?还是你终日都陷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不清晰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服务自己和取悦自己,而我们生活的需要,也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这是别人教不了的,全都要靠自己对生活的定义与思考。

  开始当一个有品味的宅族吧!除了你那不停更新的电脑程序以外,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更新和照顾的。例如,有条理逻辑的数据陈列收纳,冰箱里放着少量并需要经常补充更新的新鲜食物,减少罐头与快餐食品的囤积,栽种几盆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或每周买几枝花回家,拥有两三个不同形式的花瓶,一墙可放书的书架,三四张可随心情替换的海报,两种以上的香味茶包或精心挑选的咖啡和几件可以让自己穿了会开心的家居服,另外就是一对搭配你播放器的小音箱。大概有了这些,就应该可以拥有了不错的宅生活了。

  我常常在一些书本的旧照片中,看到那些让我景仰的有学问有修养的哲人或作家们,他们的生活场景中,都可以看见他们在自己的窗前或案头摆上一盆小盆栽,有时这些植物还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透过这些静态的生活配角,让我看到他们在生活上更立体的景象,完整而美好。

  植物它以安静而优美的成长形态回应你的照料,自成一方风景,属于你自己心情的风景。在自己的生活范围里面造景,是一种很平静的心灵活动,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自己只是一个个体,所以当有些爱好满足了自己,却未必能说服别人时,就成了秘密,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愿分享私人爱好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当爱好是隐秘的,反而就更纯粹了。

  甜点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总在品尝时加入了食者自己的情感定义。

  我很喜欢曼谷素可泰酒店,因为它整个浴室都是以柚木装修的,只要一进入房间就可以闻得到淡淡的柚木香。在那里我一定会在浴池里滴几滴柠檬草香精,做个放松的泡澡,柠檬草是曼谷给我最深刻的记忆符号了。每回到了热带的泰国时,我总爱喝只有在那里才特别芳香的柠檬草冷饮来解暑。柠檬草的香气在我脑里所建构出的,永远是绿树成荫、水果成群的泰国风情图案,这就如同我到了意大利时总会闻到无处不在的橄榄味。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次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在陌生的人群里,一定会闻到这块土地的气息。那是土地透过植物、水与食物传递给人群的,然后飘散在空间中,再传递给旅者。

  台北这一座越来越休闲的城市里,隐藏了许多咖啡达人从世界各地买来咖啡豆、自己烘焙炒豆,并且发展属于自己的小店,几年下来属于台北的咖啡文化安静地蔓延在那些幽静的巷弄里,等着有心人的拜访和发现。

  我觉得时尚是需要舞台的,城市里的市容就是一个重要的舞台,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因为被这座城市气质所感染,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时段做出恰当的打扮与行为,就是一种可贵的时尚,在今日的上海我开始看到了,曾经我以为东京的街头是最赏心悦目的,不过我觉得上海已经后来居上。

  声音的记录是记忆旅行的另一种方式,旅途上总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记录,当你顺手记下,它就在你的生命里了,你不知道那一天会翻出来重新温习并且与人分享,你也不会知道哪个晚上当你非常想念某段旅行时,只能靠着重读那些记录,感觉时间从未曾过去。因为旅行的记录,再久远以前的旅途都离心近在咫尺,无论当时你感觉到幸福或者寂寞,无论你回味起来是温馨或者感叹,那些都是你自己的了。

  旅行记录:气味、声音 旅行伴侣:书、音乐

  出门前的准备,是一种心情的暖身,特别是思考着带上什么书与音乐的时候。

  《品味》读后感(七):音乐中品味生活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转眼,吞没我在寂默里。”歌词出自王菲的《我愿意》,细腻婉转的歌词和着王菲空灵的声音,听起来悠扬、深远。很多人误以为《我愿意》的歌词出自一位历经情感波折的女子之手,实则,它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辛晓琪的《味道》等诸多描写女性内心感情世界的歌曲一样,歌词都出自一位台湾男性音乐人——姚谦之手。近日,姚谦出版了新书《品味》。《品味》一书如其歌词一样,温柔、悠远,有对“宅生活”的眷恋、对牯岭街原味咖喱屋的魂牵梦绕、对男人味道的丝丝入扣……

  姚谦长期来往于北京和台北,身兼作词人、制作人、经纪人、评委等角色。从2011年寥寥数语的随笔集《我愿意》,到2012年纯粹的小清新小说《脚趾上的星光》,再到今日记录其“双城生活”的散文集《品味》。姚谦的身份时刻在变,不变的是他文字中透露对生活的审美态度。

  《品味》涵盖了近年来姚谦对生活物件的拣选,在旅行中的所见所感,对待生活、艺术的见解。关于书名《品味》,姚谦写到,“在这时候用私人的‘品味’来说明,只是个形容词,无褒无贬没有定义,而只是一个概括的符号。”

  《品味》一书中,最简单的生活物件在他的笔下也变得柔软而富有深意,“相信我,只有在最不被发现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诚实地凸显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审美眼光。” 如此审美眼光不仅针对简单的生活物件,也是对于旅行的态度,“我一直认为旅行是另一场人生,每一段旅行都有他各自的生命。那些不同的片段,总有着属于自己的色彩与气息,经常是不可互相取代的。”

  如作者姚谦所言,《品味》不是自己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自己活到中年自然留露出生命经历后的痕迹,可以说是沧桑,也可以看成收获。

  刊于《炎黄地理》2013年08期

  《品味》读后感(八):姚谦:用嗅觉储存记忆

  看到广西师大出版社最近在宣传姚谦的随笔集《品味》,才反应过来,自己不少喜欢的作品都出自这位台湾作词人之手。像刘若英的《原来你也在这里》,辛晓琪的《味道》,王菲的《我愿意》。尤其是莫文蔚的《爱情》,简直对歌词击节赞叹:神了!

  新书名字取作《品味》,想来该是契合书的内容。百多篇随笔,讲时尚,讲城市,讲旅行,讲爱情,俨然是一套极具“品味”的生活方式的“贩卖”。奇怪的是,这一次我对这种“贩卖”竟一点也不反感。也许是因为作者只是将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如姚谦自己所说,“用私人的‘品味’来说明,只是形容词,无褒无贬没有定义”。不过,除却这层含义,我倒对作者的文字有了另一种特别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也刚好和“品味”有关。

  从一个人的文字里,不仅能看出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他的思考、观点、想法。还能看到他是如何感知,他的感官体验,他的情感。读《品味》,我许多次被文字的细节打动,无不是缘于作者用那独特的感官视角——尤其是嗅觉重构起一个鲜活的世界。

  他用嗅觉来储存记忆。到一个城市,他会记住那个城市味道,而这种味道在地下铁里呈现得最清楚。东京是浓浓的味增味,纽约地铁里尽是呛鼻的消毒水味,北京的地铁常混着落尘味,巴黎的像一叠受潮书报的发霉的陈旧味,最爱的巴塞罗那则是一种麻质衣服晒干后的味道。他对北京秋天的味道情有独钟。二十年后旧地重游,深信不疑自己嗅到的依然是当年空气中秋天的味道,“就是在燥燥的微风中,闻到一丝微尘的气味,你却看不见微尘”。

  嗅觉似乎对记忆有一种神奇的召唤力量,鼻翼微动,记忆便汹涌澎湃而来。姚谦是太懂得这一点了,于是出门旅行养成搜集各种味道的习惯:香水、香料、药材、植物花卉……与此地有关的味道统统带回来。有段时间疲惫的时候爱闻柠檬草,正是因为那让自己回忆起在在东南亚度假的美好经历。在日常家居中,他也会使用各种香水、香味蜡烛,“用嗅觉将自己的生活分配与建构”。我无比神往书中提到的一款香味蜡烛:名字叫“图书馆”,厂商形容是“一个充满了潮湿、木屑以及幽默味的味道”。姚谦的描述更有趣:每回点上这蜡烛,我都以为我是哈利·波特,在学校里研究巫术。

  不知是因为姚谦作词、辛晓琪演唱的那首《味道》太著名,还是宣传者也深谙人们对嗅觉的独特兴趣,在这本新书的宣传访谈里,似乎也是谈论《味道》的创作过程最多。我也才知道,姚谦是由于一次重感冒的体验而写出这首歌词。感冒的那一周,他掉进一个没有味道的地狱里,惊讶得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麻木、无感许多,这才意识到味道对生活的重要性,回想起过去很多感情经验都与味道息息相关,尤其是爱情,于是便有了《味道》的歌词。这样的创作自然成功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是啊,什么“你的笑”“你的外套”“你的白色袜子”都不够出彩,一个“手指淡淡烟草味道”就让我这个听者再也不能旁观,身临其境,快要与歌中的人融为一体了。

  写作的人的野心总是很大,想要用文字留住时间。怎么留住呢?我想不过是用文字赋予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官经验(所见、所听、所闻)以具体的形象。其实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如此。读《品味》的时候我想起几个月前看的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由于讲的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对故事情节、场景画面都太多熟悉,我第一次注意到电影的声音。汽笛声、波涛声、甲板轧轧的声音、拆迁工地里捶打墙壁的声音、方言吵架的声音、接电话的第一声“喂”……这所有的声音完全将我的童年回忆,以及对那片已经淹没在长江水下的土地的印象唤醒了。

  人类的视觉向来处于强势地位,尤其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可诸如嗅觉、听觉之类的其他感官却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更是如此。即便是视觉创作,角度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看《江城》,何伟描述涪陵是一种“腿”的城市。为什么呢?在这座江边的山城里,由于要上坡下坎,人们总是低着头看。当视线下移,看到的便是各种各样的腿,扁担的黝黑的淌着汗的腿,女人蹬着高跟鞋的白细的腿……这一描述我喜爱之极,身居山城,看不清家乡的全貌,何伟的文字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些愉快的读书观影体验都与读姚谦《品味》的感受如出一辙。创作者用文字,用电影语言,用各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一个感官鲜活、意蕴丰富的世界,真是好。不过,读完《品味》之后,我又有一次奇妙的体验。当晚游泳回来,在日日走过的滨江路上,我第一次试图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感受周围。于是,我闻到自己的湿发上泳池消毒水的味道,随着水的蒸发,感到身体的热量被微风一点点带走。近处,汽车呼啸而过,远处,轮渡汽笛声悠扬。在这一刻,摒弃所有思考,我那么强烈地感到自己的存在。是的,我就在这里,如此鲜活,无需证明。

  《品味》读后感(九):一半的寂寞和美好

  如我一般喜欢流行音乐,而又有一些年纪的人,大多是知道姚谦的。我是伍思凯的超级粉丝,小伍哥的每一张碟我都有珍藏,也就是他的歌,有一多半都是姚谦给填的词。有一些句子,到今天我也可以张口就来:青春过了一半,还会为失恋感伤,隔天仍大方装作,自己毫发无伤;情歌唱到一半,才发现失去对象,整理行囊却发现自己没权利流浪……我发现,其实我也蛮喜欢姚谦的。喜欢他这“一半”的寂寞和美好。

  生活中的姚谦又是怎样的呢?他最新的随笔集《品味》为我展现了另一个知情知性的姚谦:一个有着独特“物恋”,喜欢“一个人四处行走”,心细如发,在咖啡,蛋糕,街市,行人中品味爱情与人生的男人。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好,姚谦的文字和他的歌词一样,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又不失感性的私人旨趣。就像他那首最近《远歌》一样:“爱情是远远的歌,心却近近的唱和……”

  “远”和“近”相依相生,诚如“远者”为世界,“近者”为自我。如果说姚谦的作品写出了普世的“味道”,这“味道”的根,却又来自他独特的“私人”品味。在姚谦的文字和生活里,品味不是或时髦或小资的代名词,而是平凡如你我都可以依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这里边有开放和包容,也有着固守与坚持。常年行走在路上的姚谦会很在意随行的包包,更多的考量却不是如“LV”般的奢华外在,而是为着更好地安排旅途生活;时常宅在家里的姚谦会钟情不同味道的蜡烛,还有一张睡着不太软可以逐梦千里的床,这些“恋物”的“刻意”,我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对物质的放纵,倒更像是精神的象征与追寻。我很喜欢喝茶,每到一地都不吝“巨资”寻访当地的手工茶叶,也是为着接上地气,将一方山水人情的味道带回去。

  姚谦的“私人品味”,其实也蛮值得这个世界思考:无论这个世界发展得多么快多么纷繁复杂,对生活的把握和品味仍然源自你我简单如一的初心。你我也只有守住自己的内心,并寻得一条属于自我的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和道路,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味。否则,我们就真的难得避免“穿错衣”的尴尬。现在再来细细品味姚谦的《味道》,会有新的收获。当年还小,当我们一众学生听辛晓琪唱到“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时,无不大呼“很黄和恶心”。现在听来却只有静静地享受和思考:我们很多人迷失于这个世界,不都是从迷失自己的“味道”开始的么?

  所以,“远”和“近”是“自我”与“世界”一半和另一半的关系。在姚谦的文字里,我发现多年来姚谦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保持着“一半”与“一半”的生活形态。工作与宅居,停留与旅行,彼此交替,彼此交融,也促成了姚谦独特的“私人品味”。古人说“君子慎独”。而要在当今世界守住自己的“一半”,可谓要“慎之又慎”。姚谦的不封闭,来自他总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看世界,看一时一地一人一物;姚谦的不放逐,来自他总能坚持自我的节奏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在他看来,宅居是自我的沉淀,而旅行,则是把自己放到一个新的环境,重新来看自己。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在他人看来寂寞又无聊,而他却说,这样子其实“寂寞又美好”。寂寞,原来并不是忧伤的代名词,也并非用来装时髦的马甲,姚谦说:寂寞是美好的,寂寞就是在离人群不远的地方,美好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所以,他满世界游走,品味着不同城市不同地铁的不同味道,他会“偷听”邻座男女的对话,感叹新加坡的婚纱摄影师告诫新娘拍婚纱前不要和新郎吵架,是很称职的摄影师,他也会悄悄录下戴高乐机场临别情侣的呢喃,用作歌曲的背景,他甚至会在北京的街头,看风吹杨柳,品一块蛋糕,畅想爱情……

  这一半的寂寞和美丽,带来的是另一半的开阔和精彩。过些日子,我要去上海和杭州,很期待这样子一个人的旅行,期待在远和近的交替中,去重新看看自己,去感受那一半的寂寞和美丽。姚谦说,他心里住着一个小孩,他得好好地观察他。

  我也是。

  ……

  《品味》读后感(十):品味品味

  许久没有读书了,看了一半中途被其他事情耽搁后一直闲置在一边,昨天利用坐飞机的时间以为可以一下子看完。

  当初因为装帧买了 ,关于姚谦的文字,只能说一部分有感一部分无感,第一辑;物之恋,老早以前看的了,已经很难回忆起什么内容,也许当时些许有些认同之处,但也平庸无奇,放在脑后了吧;第二辑:行走的风景,感同身受颇多,对于旅行的观点并不多与众不同但是直击我心,“旅行是一种暂时的离开,享受平凡生命中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看着他对每个城市的见解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感受,对于去过的城市,对比,捕捉寻找我曾遗落的点点滴滴,对于未去过的,也能带来对于新目的地的向往;第三部分的人生百味,因经历有限,收货颇少,甚至有点读不下去。不过有段对吸引他女性的描写:...大部分都是像这样能大方表达出自己的,这样的女性朋友本身都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因为她们都在时光的过程里,积累了许多对于生命的体会,所以有充分的力量。她们更早就知道了爱的给予往往是收获的原因。只有通过给予,相对的,等于自己对于所有爱的体验的再落实,同时证明了自己生命的力量”这种异常强大的力量,是我所钦羡与觊觎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品味]《品味》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anne5.com/renshengganwu/318824/

推荐访问:品味观天下的博客 品味观天下新浪博客 品味生活 品味的近义词 品味人生 品味中国 品味轩
相关阅读人生格言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