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
《蓝袍先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 80元,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袍先生》读后感(一):人生而自由 读后感
蓝袍先生 小说_蓝袍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蓝袍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蓝袍先生》是一本由陈忠实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袍先生》读后感(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陈忠实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写的是一个私塾先生的人生故事。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写得一手好字,古文功底深厚,只是他父亲所传授的“君子慎独”“修身养性”等保守思想深深影响着他。长大后,他顶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一名私塾教师,并接受父亲做主给他娶的丑媳妇,学生给他起外号叫“蓝袍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荐上新式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迈着八字步,穿着蓝布长袍,满口的之乎者也,成为一个十足的另类。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使他差一点退学回家。在他的女同桌劝说下,他将蓝袍改成“列宁服”,并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阴影。二人也在不断交往中坠入爱河。但是父亲的以死相逼使其不得不撤回了向法院提出的离婚申请,告别真爱。回乡下教书后,他又受到身为校长的同学的背地陷害,被打成右派,做了学校的一名工人。从此在慎独的思想左右下,他自我折磨,唯唯诺诺,重新封闭了自己。20多年后,同学聚会,他和昔日的恋人重逢。这次,那个女同学不再有劝说的念头,只是感慨的说:我感到那个蓝袍又穿在你的身上了。

  书中的主人公,仅为自己争取自由了一次,那就是读师范时,可惜不幸夭折。而老伴去世后,别人给他介绍一个老婆,他颇为合意,为此他专门找自己的学生给他做儿女的思想工作。原以为这次他终于能自主了自的人生一把,谁知后来,他又自己先提出放弃了。他的学生悲叹道:“我送他走之后,心里很不好受,感到压抑,一种被铁箍死死地封锁着的压抑,使人几乎透不过气来,而他却在那道无形的铁箍下生活了几十年,至今不能解脱……”

  人在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做自己,而是无力做自己。决心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却发现这比干什么都难,周遭处处有让其无力承受之重。

  美国作家安·兰德在其小说《源泉》中批判了一种活在别人的意识里的人,“他的所做所思中可曾有过一个自我?他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是伟大——在别人眼中的伟大。是名誉,羡慕和妒忌心——都来自于他人。别人宣布说他犯下了他根本就没有犯的罪行,他反而很满意人家这么认为。他人就是他的动力和首要关注的东西。他想要的不是伟大,而是被人认为伟大。”兰德讽刺此种人为“二手货”。可是,除了一些人喜欢活在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甘愿当“二手货”以外,另有一些人是想做自己而不能,“一手货”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可望不可即,他们不得不为了他人而活着。几乎谁都羡慕那些活得自在洒脱、富有个性的人,可是换到自己,却不敢甚至不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缺少袍子。区别也仅在于,有的人自知,有的人浑然不觉,有的袍子一生未曾脱下过,有的偶尔脱过几回,如此而已。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就是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辞官归故里时写道:“我们已经为别人活够了,让我们为自己活着吧……世界上最重大的事莫过于知道怎样将自己给自己。”亲爱的读者,您是否选择成为自己过?您的存在的选择的空间有多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通过思,我们才第一次学会安居于存在的天命的超越之境……人只有作为存在的牧者,等待着存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达于存在的天命,而不至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

  《蓝袍先生》读后感(二):难以脱去的“蓝袍”

  中国的作家很奇怪,地域与家乡对作家的语言和结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非要用什么来划分作家,我肯定会先想到地域。

  中国的国土真的是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风土民情都影响了每个作家说话的方式。像山东高密产出的一个莫言,湖北武汉走出的两个响当当的女作家方方与池莉,而陕北大地上给陈忠实与贾平凹的就是那一种厚重与坚实。而这些作家的风格犹如长在一个湖中的白莲与红花,互相依傍,相得益彰。真难说清哪种我更加喜爱。

  陈忠实一直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现代作家,因为《白鹿原》实在是一部伟大史诗巨著。中国最广大的群体一直都是农民阶级,写最广阔土地上的最可爱的一群人是件最有意义也特别有意思的事儿。《白鹿原》如此,《蓝袍先生》也如此。不同的是《蓝袍先生》写的是教书先生的事儿。

  文字不长,但是却说尽了一个小小的个体六十年的事儿。从初时主人公穿上蓝袍开始起,他就被父亲赋予了过多的刻板和僵化,硬生生的与自己的儿时伙伴分离了,这些却得到了所有村里人的赞扬,他被结婚得到了一个丑婆娘,但是无奈却只得接受,如果没有接下来的社会变革,也许他也会如他父亲一样,活在那个刻板的道德规则里,无风无雨任平生。但是,大的社会变革将他抛到一群解放了的年轻人中间,他来到了新社会的教师培训学校。在这里他的蓝袍是那样的怪诞而招人嘲笑。这时候他遇到了他的爱情,在爱情中他那颗古板的心终于被融化,他终于脱下了蓝袍,也脱去了心情沉重的枷锁,他第一次想要反抗父亲,反抗父亲所代表的那个古老的体制。

  但是没想到毕业之后,他却在鸣放中因为一句话而被曾经的老同学整成右派,一颗刚刚体会到青春与激情的心又一次被打到谷底,想要打击非难他的老同学并不因为他的积极表现而放松对他的“特殊照顾”,结果他不只无奈放弃了爱情,也再次抛弃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又一次钻到“蓝袍”中去,看到这里,感觉特别憋闷,被作者形容的那种“腰板想直直不起来,想蹲又蹲不下去”的感觉真是太难过了。一个好不容易从枷锁中走出的年轻灵魂,就这样被逼再次戴上枷锁,这比从来没有摘下枷锁还要更加难过、痛苦。这种特殊时代、别有用心的个人所带来的痛苦是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吧。眼睁睁看着年华老去,一个人的生命毕竟是太过短暂了。

  文中的“蓝袍”指代意义还是很明晰的,对于人与人性是一种束缚与压迫。那个穿了又脱,然后再穿上,一直再没有脱下的过程,让人看了觉得痛惜与难过。那些与生俱来的枷锁,毕竟他没有勇气打破......

  看完书感觉到一种郁闷与解脱,郁闷的是书中的人生,而解脱则是因为那毕竟是书中的故事,是过去的人物与过去的年代。

  《蓝袍先生》读后感(三):“蓝袍先生”与“蓝袍里”的先生

  整个文章我分为两个部分,毕业前和毕业后。前半部分的基调轻松愉快,是可爱的,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蓝袍先生。后半部分是悲怆压抑,我喘不过气来,是无奈,是自愿锁在蓝袍里的徐慎行先生。

  毕业前可以说是改变了徐慎行的一生。从穿上蓝袍到脱去蓝袍。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穿上蓝袍,他只知道沿袭父亲的一生。父亲是一家之长,是祖父立下的接班人,不苟言笑,受人尊敬。自幼被教导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旧封建思想,传统的男尊女卑,父亲为慎行找了个丑媳妇。在慎行每每面对诱惑,父亲便严加教育,禁锢他的思想,他只知道自己不能去贪图美色,不能为徐家丢脸,这时的他是为徐家而活。革命开始时,一切都变了,新的思想涌入到这个小时代小背景中,新来的老师和传统的教书先生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徐慎行也没办法再在这个学堂待下去,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不合时宜。当慎行穿着蓝袍来到速成二班,似乎一切格格不入的是他,说着文邹邹的话,迈着脚底的八字步,我所能想到的他脑海中的一个词,荒谬。整个世界疯了?我是谁,我在哪?这里我带过慎行和田芳的感情形成,简洁说明。是田芳改变了慎行,把他的思想拉入到新的世界,脱去了蓝袍,焕然一新。甚至不再想去记得父亲为他写的“慎独”,那是枷锁,束缚,旧时代的产物。也正因为如此也为他后半生埋下伏笔。

  毕业后他被分到和建国一起的学校做老师,但是建国是校长,建国曾让他提意见,在鸣放时因为好大喜功来评价建国被扁为中右派,一切的一切都改变了。文革这场浩劫来了。看到这里喉咙一直被梗住。因为不想连累自己的爱人田芳而狠言冷语,想要摆脱没有爱情的媳妇送上离婚协议而被父亲以死相逼(毕业前),想要力争改变自己的中右派身份努力挣扎,从抱有希望到失望。他看透了很多,一次又一次打压,他想结束自己生命却被救下,此时田芳回到学校批判慎行。我本以为田芳被改变了,但是貌似并不是这样,不过是这对苦命鸳鸯发泄对这个社会不满。徐慎行已经真真正正的变成了“蓝袍先生”,躲在蓝袍里,躲在“慎独”二字中。佝偻且活。如果说曾经的他是被迫封锁在蓝袍里,那么此时的他是被社会所逼,人心所逼,一点一点把自己锁在这喘不过气的蓝袍里。回到家里,曾经的唯命是从的丑媳妇也变成了一个泼妇,他被骂,被打,被闹早也没了脾气。我不知道是什么还能坚持他一直活着。他早已变成一根木头,麻木。亲人不理解,爱人离去,婚姻不幸,究竟是什么让他活着?我想大概也仅是“活着”,活着,活着且罢,得过且过。

  《蓝袍先生》读后感(四):慎独的平衡点在哪?

  2017.10.21 至此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样朴实的文风 平凡的人的平凡的故事。厉害的写书人就是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把读者的内心搅乱,进而感受到一个平凡人 一个大时代的悲欢喜乐 沧海桑田。蓝袍先生,未读前很好奇那是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一页页读完,让我看到了时代是怎样毁掉一个人的,纵然文中那个情敌的描述若有若无,且是蓝袍先生的直接摧毁者。除去大时代背景,可以说蓝袍先生悲剧的命运源于他羸弱的性格,但这样的性格何尝不是他那父亲影响的,源于长期对人性的压制。现在很疑惑,“慎独”的度、那个平衡点到底是在哪里?最近在看日剧《dr.伦太郎》,深刻感觉到每个人都站在精神疾病的临界点上,好可怕。其实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感到舒适的诉求、选择和趋向,譬如蓝袍、譬如杂货屋等等,至于我们个人,也许就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 尊重他们的选择未尝不是一件对的事情。回归人性,过度的压制必然会毁掉一个灵魂。至于那个“慎独”的平衡点,我依然疑惑!

  另外要提的是蓝袍先生的妻子,我本以为那会是一个虽皮囊丑陋但灵魂明净清澈的姑娘、的精灵,但始终她还是一团烟火,不能挥洒温暖给蓝袍,只是雪上加点霜 伤口撒点盐。悲哀的蓝袍!

  《蓝袍先生》读后感(五):我乘的孤舟 不是我掌的舵

  蓝袍先生一辈子听别人的话,又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这样在几个人的经手下,在愚昧可笑观念的腌制里,由政治斗争将其钉在案板上,人为刀俎,他为鱼肉,那短暂发出耀眼光芒的爱情,是他这条被随意处置的鱼挣扎时大口大口呼吸的鱼嘴吗?

  是看到陈忠实去世的消息然后正好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重庆出版社 只有蓝袍先生一个故事)就借回了。我花了大概4小时读完。匆匆写下的词:封建礼教压抑 人性 权利 自由 体制 肖申克

  后来再想的就是四个词语:面子 性格 权力 制度。

  故事开头结尾是由旁观者“我“来讲述。主体正文则是蓝袍先生的自述回忆口吻 倒叙。

  所以结构清楚,文字很容易理解,简简单单看完了。第一感觉是这文笔真的很普通嘛,不是想象中的大作家,看到后来自己还是被内容,也就是之前匆匆写下的那些词带来的印象给压抑得心中沉闷,也就觉得读的书至少不是浪费。

  倒是没想到这里有讲到感情经历。看简介只以为是规规矩矩文风朴实严肃地讲一个经历变革的教书先生的一生。

  是我自己糊涂了。爱情的滋味每个人都很容易尝到吧 能回味多久是另一回事了。

  任何一个老年人,都年轻过,稚嫩过。我也愿意相信可憎恶的人也是有个发展期的。

  书中最难过自然是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最震撼的是蓝袍先生的原配妻子后来的态度乍变!

  对蓝袍先生,虽然我还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强烈的感情,但是放下书来,总是觉得他的温吞敦厚(或者说死板。。)性格,导致他一生都受压抑欺负,生命中短暂发出光芒的一段,是爱情激发的火花,后来也被“斗争”没了,我觉得还有他自己对时代的不信任感让他自己亲手磨灭的。说到这里,那我更感压抑了——那样的时代,你的生存状态别人可以轻易左右,谈什么个人的幸福命运呢?这不是如同在暗涌的海上独自乘着不由自己控制的小舟,不知会驶向哪里,什么时候会葬身海底,只好瑟缩着,张皇着,动也不敢动。

  故事交代的背景是蓝袍先生父亲家三兄弟,因为父亲继承爷爷教书先生衣钵成了家族掌事事务繁忙责任重大蓝袍先生18岁就被推去做教书先生了。这个本来看到后来蓝袍先生也喜欢教书也罢了。然而一直绑着他的就是不辱门风,要对的起祖上名誉之类的,终于是在时代变革中引向了悲剧。本来我看到蓝袍先生父亲以这样就安心读书教书事业给蓝袍先生选了一个极丑的媳妇就觉得不敢置信,而且后来那媳妇果真是心眼行为也粗鄙不堪了(呵呵)。

  文章后面写到蓝袍先生平反后还是习惯了被批斗时期长期居住的小杂物间习惯了做校内杂物,教书也只会照着读了,可以说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已经消磨没了。这让我联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出狱后没有报告就尿不出来的黑人。

  今天看到蒋勋的《孤独六讲》里写他自己的小说里主人公吕湘在经历了文革后,总是靠着当年折磨过他的语言活下去,像录音带不断倒带,在一生中不断地重复,毕竟这是当年吕湘独自一人支撑下去靠模仿各种批判他的人的声音打发时间的“游戏”,即使文革结束,惯性仍未停止。大概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给硬生生植入了机械化的钢钉吧!!上了发条,就僵化地动起来,可笑又可怜。

  再补充一下,最近看王小波《我的精神世界》里提到李银河的书讲到了中国村落文化,和同时在看的《乡土中国》讲到一样的东西——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意志不是它的对手。既然没有隐私可言,就只好撑着那一层薄薄的面子了,这薄面,背后好沉重!是个负担吧?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蓝袍先生 小说_蓝袍先生读后感精选10篇

http://m.anne5.com/renshengganwu/312569/

推荐访问:蓝袍先生阅读答案
相关阅读人生格言 
热点推荐